• <dd id="qssos"><nav id="qssos"></nav></dd>
  • <nav id="qssos"><strong id="qssos"></strong></nav>
  • 首頁 > 中醫文化 > 民族醫藥
    分享到:

    土家族

    簡要

    土家族是武陵山區的世居民族之一,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土家族人口數量約為8,353,912人,在中國的55個少數民族中排名第七位,僅次于壯族,回族,滿族,維族,苗族,彝族。主要居住在云貴高原東端余脈的大婁山、武陵山及大巴山方圓10萬余平方公里區域,主要分布于湘、鄂、黔、渝毗連的武陵山區。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土家語支,也有人認為歸入緬彝語支,是藏緬語族內一種十分古老獨特的語言。絕大多數人通漢語,如今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沒有本民族文字,現時使用1984年創制的拉丁文字,通用漢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漢族人大量遷入后,“土家”作為族稱開始出現。土家族人自稱為“畢茲卡”,很多人理解意思是“本地人”,但意思是絕非“本地人”,因為在土家族聚集地的漢語或土家語“本地人”的說法都不是畢茲卡。1956年10月,國家民委通過民族識別,確定土家族為單一民族。

    發展史

    從土家族醫藥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可分為秦漢時期及五代以來兩個階段。在秦漢前后的漫長歲月中,土家族先民在人類的生產活動中嘗草識藥,治驗疾病,經歷了本能經驗積累、初期醫療活動及巫醫影響的過程;五代以來,由于外來民族遷徙定居于土家族地區,土家族民間醫療活動較為活躍。五代時期到“改土歸流”前幾百年間,基本還是實踐知識的累積階段,尚未形成比較系統的醫藥體系。1726年(清雍正年間)對土家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后,土家族中的有識之士,在前人識藥治病、實踐知識累積的基礎上,進行了理論上的總結和實踐的反復驗證,使土家族醫藥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理論體系

    土家族醫學在土家族聚居地歷經數千年的發展,不斷完善與創新,形成了如下的特點:一、以古樸哲學思想為指導,并受多元文化的影響;二、以“三元學說”為核心構建土家族醫藥獨特的理論體系;三、口耳相傳;四、醫藥護一體化;五、“五術一體”的傳統外治法;六、藥材多鮮用,擅蛇傷、骨傷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