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qssos"><nav id="qssos"></nav></dd>
  • <nav id="qssos"><strong id="qssos"></strong></nav>
  • 首頁 > 中醫文化 > 民族醫藥
    分享到:

    阿昌族

    簡要

    方言兩種方言,兼通漢語、傣語等其他民族的語言或方言,無本民族文字,使用漢字。阿昌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梁河縣囊宋阿昌族鄉、九保阿昌族鄉,其余分布于潞西、盈江、騰沖、龍陵、云龍等縣。此外,在鄰國緬甸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阿昌族制造的鐵器極負盛名,以“戶撒刀”著稱于世。

    發展史

    阿昌族是云南省特有民族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和同疾病做斗爭的過程中,阿昌族同胞逐步獲得了一些醫藥經驗,產生了本民族經驗型的民間醫。阿昌族醫藥在發展過程中,受阿昌族居住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一些具有本民族特點的阿昌族醫藥知識。雖然阿昌族醫藥歷史悠久,但由于阿昌族歷史上只有自己的語言而無文字,醫藥知識及經驗是通過口傳身教的方法,世代相傳,無醫學經驗手抄本,歷代文獻對其醫藥記載也甚少,使其民族醫藥的歷史考證較為困難。

    傳承與特點

    阿昌族先民們為了生存和繁衍,除了和大自然惡劣環境做斗爭,以取得生活資料外,還要對付各種疾病,甚至是傳染病的侵襲。人們必須要千方百計地尋找防治這些疾病的方法和藥物。阿昌族醫藥直接產生于生活實踐,是自身防病治病經驗的原始積累。

    阿昌族是云南人口較少的特有民族,雖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行醫經驗都是口傳身教。很多阿昌族的醫藥知識、特色療法等并不成系統,都靠師帶徒口頭、手把手相傳,醫藥知識要素以“碎片”的形式高度分散在各個民族醫的頭腦里。在長期與疾病斗爭的過程中,阿昌族同胞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用藥經驗和一定的醫療技術。

    阿昌族在從遠古走向現代的過程中,有過無數的醫藥創造,流傳到今天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由于其醫藥發展不平衡,各地繼承和傳播的水平也存在很大差異。同時,他們很容易受到外來民族包括醫藥文化在內的知識滲透,本民族醫藥學相關知識結構穩定性差,所以其醫藥學的民族性比較模糊。他們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也形成了自己相對獨特的一些醫藥知識、獨具特色的醫技醫法以及藥物使用的經驗,但阿昌族人民對生命運動的規律、疾病和健康的認識都還較為初淺,多停留在感性、零散的階段,尚未達到理性階段,因而也就沒有醫藥理論而言。隨著社會的發展,掌握本族特色醫療技術的民間醫越來越少。本民族醫藥學目前尚處于搶救、發掘、整理和研究階段。

    阿昌族醫藥長期以民間的形式存在和流傳,沒有得到全面的系統的文字記載和總結,再加上某些資料的失實記載,其傳承方式、醫技醫法、治療以及用藥等問題,我們仍然可以從有關的文獻資料和人民群眾的口碑以及從現在的老民間醫生,甚至是老藝人中收集、整理、完善和提高。

    現代阿昌族民間醫對疾病的診斷方法,主要是在傳承祖輩醫技醫法“五觀”“四柱脈”和“摸頸動脈”等的越礎上,分別乂有自己的感悟和見解,再結合患者病情調整用藥,這樣就使得阿昌族民間醫藥在世代相傳的基礎上,得以不斷充實、完善、提高和發展。


    民族療法

    阿昌族民間醫生利用當地豐富的藥物資源及長期積累的經驗為群眾治病,除運用一些單方、驗方、秘方治病外,還兼施放血療法(又叫“放毒”)、活袍氣功、藥浴、揪或刮療法、刮療、拔火罐等,受到廣大群眾的普遍歡迎。

    養生保健方法

    阿昌族的先民,從原始社會開始,由于生產力的低下,居住于山林洞穴中,有時誤食有毒食物,發生嘔吐、昏迷甚至死亡,逐步認識分辨出了某些對人體有益或有害、能吃或不能吃的植物;若有外傷,他們就釆用樹葉、草根及其他植物敷于傷口上,這樣就逐步認識了外用藥物和止血藥等。在無外來醫藥的情況下,阿昌族先輩們通過漫長歲月所獲得的醫藥知識是來源于同疾病做斗爭過程中的經驗積累和總結。阿昌族人民在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族文化的影響下,民間醫藥及個人衛生行為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和變化,還學會了釀酒,他們覺得喝酒能減輕風濕性疼痛等疾病,特別是藥酒。從洗臉到洗澡、洗衣服,逢年過節打掃衛生、端午節喝雄黃酒、刮痧、拔火罐,用艾葉、麝香等灸穴位,荊竹筒煮后拔穴位等,逐漸形成了醫藥衛生習慣和保健方法。

    阿昌族居住地區炎熱潮濕,病菌容易滋生和傳染。長期以來,人們在與疾病的斗爭中,總結出了一些醫藥知識,保留了一些治療疾病的技能。阿昌族在新中國成立前,沒有自己的專業行醫人員。生疾患病,無處求醫問藥,只有問卜打卦來判定冒犯了哪一神靈鬼魅,然后釆取相應的祭祀活動以求病愈,或用簡單的一些草藥和簡單的療法加以治療。據明代《百夷傳》記載,阿昌族所屬之地的百姓“疾病不知服藥,以姜汁注鼻中。病甚,命巫祭鬼測路”。清末,阿昌族聚居的梁河縣有了幾家中藥鋪,20世紀30年代有西醫傳人,但終究不成規模,解決不了多少問題。在漫長的對疾病防治與養生保健探索和實踐過程中,無論是在藥物、食物還是在習俗等方面都積累和總結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阿昌族傳統的醫藥,不僅體現在豐富的用藥知識和獨具特色的治療方法方面,還體現在他們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展現出阿昌族同胞們的生活智慧和健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