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qssos"><nav id="qssos"></nav></dd>
  • <nav id="qssos"><strong id="qssos"></strong></nav>
  • 首頁 > 中醫文化 > 民族醫藥
    分享到:

    毛南族

    簡要

    毛南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毛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通用漢文。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區,貴州平塘縣、獨山縣交界的卡蒲河、六硐河河谷地帶等地,其余散居在環江縣內的水源、木論、川山、洛陽、思恩等鄉鎮,以及周圍的河池、南丹、宜山、都安和貴州的惠水等縣(市)。

    發展史

    清代,毛南族開始出現中醫師,如清咸豐年間,著名的中醫師譚翠品、譚云錦等人,精通中醫藥,而且各有專長。其中譚云錦以治溫病聞名。道光年間的譚清修以治便血、血暈、崩漏為專長,被群眾譽為“妙手婆心”。稍后的譚妙品、譚懷瑜以治骨折著稱。此外,擅長針炙的譚玉厚,善于弘揚祖傳民間醫術的草醫覃夢熊、中醫師譚履宜、治蛇毒能手譚光立等人,都為世人傳頌,受人尊敬。

    1950年以后,毛南族的醫藥衛生狀況發生了巨大變化。20世紀50年代初,人民政府派遣醫療隊深入毛南山鄉,為群眾免費治療,實施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建立衛生所、中醫聯合診所、草醫組,培訓醫護人員,長期嚴重威脅人們生命和健康的霍亂、天花、瘧疾等幾種主要傳染病被消滅。新的接生人員則迅速代替了舊接生婆、家庭婦女落后的接生方法,極大地減少了嬰兒死亡率和婦女因分娩致死、致病的人數,全民族的健康水平有了明顯地提高。1964年,下南鄉建起一間民族醫院;1983年再建筑一座三層樓的門診部;1992年又建了一棟三層比較現代化的住院樓。各行政村都有衛生所,大的居民點還有衛生員,加上私人診所,初步形成醫療網。

    民族用藥

    毛南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及與疾病、生物和環境傷害作斗爭的實踐中,積累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寶資的民族醫藥經驗,他們除以口傳心授、實踐提升后產生并逐步發展的本民族醫藥體系外,還善于學習借鑒其他民族的醫藥理論,將其深刻的融合到本民族醫藥體系之中,使毛南族醫藥得以不斷完善和延續。在當前新農村合作醫療體系中,作為有著一定特色的民族醫藥,也在其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民族診療法

    在舊中國,毛南族聚居區缺醫少藥。但在與病魔長期的斗爭中,毛南人摸索到部分常見病、疑難雜癥的治療技術,也從兄弟民族醫學中吸取了大量知識與經驗,涌現了一批中草藥醫生,積累了一定數量的偏方驗方,為本民族群眾健康生活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