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qssos"><nav id="qssos"></nav></dd>
  • <nav id="qssos"><strong id="qssos"></strong></nav>
  • 首頁 > 中醫文化 > 民族醫藥
    分享到:

    黎族

    簡要

    黎族,是海南島最早的居民,黎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大多數黎族人都能兼說漢語,過去黎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1957年在黨和政府幫助下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黎文,信仰仍處在原始宗教階段。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亞、樂東、東方、昌江、白沙、瓊中、五指山等縣市,其余散居在海南省境內的萬寧、儋州、屯昌、瓊海等縣市以及貴州等省。

    發展史

    黎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本民族沒有在對于醫術和醫藥方面留下任何文字記載。但查考所有相關黎族文化、習俗、醫藥方面的考察資料,無不記載著黎族的崇神信仰,祖先崇拜。雞卜、殺牲求神治病等等:黎族家中如有人生病,即請巫師到家中殺雞、殺豬、殺牛祭神救治,有人以此做出黎族是崇神醫學模式的結論。

    翻開任何一個民族的醫學發展史,無一不是由蒙昧走入認知;無一沒有經歷由巫——巫醫——巫醫分化——理性醫學的演變過程。同時也不能否定蒙昧時期“巫”在心理治療方面所產生的積極作用。至于當今黎族留存的巫師殺牲祭神的形式,只是在民間信仰上沿襲下來的一種習俗。姑且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種在民俗中的心理治療形式,而不能把它視為是黎族的民族醫學模式。

    從黎族醫藥啟蒙與發展的歷史年代去衡量,黎族應該是最早實現巫醫分化,走入理性醫學發展模式的民族之一,也是最早學會利用草藥治療疾病的民族之一。這個時期應當是與華夏中醫藥的啟蒙與發展基本上處于同一個時期。從海南的考古資料來分析:

    兩萬年以前,處于舊石器晚期的黎族先民就踏上了這座海島;

    一萬年前開始向新石器時期過渡;

    6000年前進入新石器時期;

    進入新石器時期的標志性特征是:農業的起源。也就是說,黎族的先民們在1萬年——6000年前的這一段時間里,幾乎是與中原華夏的神農氏大約在同一個時期內完成了“嘗百草”的歷程,從中發現并學會了利用草藥,學會了種植作物,從而走進了農業文明。

    黎族是一個非常善于識別和利用天然植物藥物的民族,在信仰上有植物崇拜的習俗。在黎族中幾乎是全民皆醫,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懂得一些識別和利用草藥的知識,但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疾病,就要求助于黎醫。德高望重的女性黎醫被尊稱為“妣(bi)雅(ya)”,男性黎醫被尊稱為“帊(pa)雅(ya)”——黎語,藥王的意思。

    由于黎醫在黎族的歷史進程中擔負著整個部族的繁衍與發展的責任,因此在部族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倍受族人的尊重與愛戴。他(她)們是從族群中精選出來的最優秀的人:要憑借大腦的記憶把醫術和醫藥從上一輩人身上繼承下來;在自己身上取得發展;用口傳身教的形式往下一輩人身上傳承下去。這樣代代相傳數千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黎族醫術和醫藥的傳承是連續的,是在連續的繼承中不斷取得發展的。

    對于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種文化來說,傳承的連續性和在繼承中要取得發展都是十分重要的。黎醫的傳承對象沒有男女的分別,只是在宗族中選擇吃苦耐勞、樂于助人、聰慧好學、記憶力強的人作為繼承人,以確保能夠完整的繼承。繼承以后,族群內部則以繼承人為核心不斷地進行著相互間的認識和交流,使其在交流中不斷地取得發展和優化。這是黎族醫藥文化傳承的一個突出的特點。

    黎族醫生中沒有單獨的藥師、護師,而是將藥、醫、護融為一體。

    在草藥方面,黎醫傳承下來的草藥有500余種,常用草藥有300余種。

    醫學理論

    黎醫用藥的理論認為,藥的性、味、效是源于土、水、火、氣四行。土為藥物生長之本,水為藥物生長之液,火為藥物生長之熱,氣為藥物生長運行之動力。這里簡明敘述了藥物生長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的因果互動作用。水與土偏盛,藥物味為甘;火與土偏盛,藥物味為酸;土氣偏盛,藥物味則澀。

    一般來說,“肝脾”類疾病可用甘味、酸味藥物治療,而用苦味及辛味藥物治療可加重病情;“心肺”類疾病可用苦味及辛味藥物治療;“腎”病者可用甘味、咸味或澀味的藥物治療,或食物治療。黎醫用藥大體分為湯劑、藥酒、粉劑、搗爛劑等??傊?,重要在于藥物的配伍,適量即取得更佳療效。

    黎醫認為,植物草藥的性能,與地理、氣候有密切的關系。在陽光強烈照射地方生長的草藥,它性能是熱性的;而生長在陰涼地區的草藥,其性能是寒涼。黎醫還把藥物的效能分為寒、涼、熱、溫、清、輕、重等,要求藥物性能和疾病病因相對應,如寒性疾病則用熱性藥物治療等等,這是黎醫辯證施治的方法。在飲食方面也要注意適應病人身體的需要。在冬季提倡多吃咸、甜、酸的食物,多吃油,多吃熱性的食物和野生動物如鹿、山豬、黃猄、蛇類、羊肉等等,以增加人體對熱量的需要。除冬季外,對于其他季節的飲食則要求不嚴格,甜淡酸咸凡易消化吸收均可。

    此外,黎醫在人的日常行為方面也有些要求,強調人的肉體、言論、情欲和精神都必須有所制約。對身體、精神健康的人平常應選擇適宜的行、坐、臥等,不要隨便佩帶銅錢紅線作護身符。人都應當尊老愛幼,團結鄰居,只有行為高尚的人,才能健康、愉快、長壽。

    植物認識與利用

    黎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對一些動(植)物的藥用功效有一定的認識,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并應用于臨床治療,能夠對一些常見的內科、外科等疾病進行診斷、預防和治療。

    黎醫的理論認為,植物藥的性、味、效是源于土、水、火、氣四色。土為藥物生長之源,水為藥物生長之液,火為藥物生長之熱,氣為藥物生長之動力。水與土偏盛,藥物味為甘;火與土偏盛,藥物味為酸;土與氣偏盛,藥物味為澀,這里簡明敘述了藥物生長的自然條件和生長環境的因果關系。

    民族療法

    黎醫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內治主要服用經熬煮的草藥水為主,外治則有拔火罐、火點、放血療法、艾炙、熱敷、按摩、藥熏蒸療法、藥水浴、外敷法等。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還要調整病者的起居,飲食和精神治療,并且講究飲食禁忌等。

    民間飲食療法

    黎族散居深山老林,有采摘野菜習慣,野菜(果)也成為黎族日常菜肴。以草為菜,以菜入藥,膳藥互用,即廚房也是藥房,通過長期經驗積累,從日常飲食中懂得許多衛生保健知識,許多疾病是可以通過日常菜肴的方式治愈的。所以飲食療法已成為黎族治療疾病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介紹黎族常用的飲食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