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qssos"><nav id="qssos"></nav></dd>
  • <nav id="qssos"><strong id="qssos"></strong></nav>
  • 首頁 > 中醫文化 > 中醫古籍 > 唐朝 > 正文

    諸病源候論

    信息來源:國醫小鎮發布時間:2017/11/16

    臣聞人之生也,陶六氣之和,而過則為診;醫之作也,求百病之本,而善則能全。

       若乃分三部九候之殊,別五聲五色之變,揆盈虛于表里,審躁靜于性韻,達其消息,謹其攻療,茲所以輔含靈之命,裨有邦之治也。

       國家丕冒萬宇,交修庶職。執技服于官守,寬疾存乎政典?;噬媳`圖而迪成憲,奉母儀而隆至化。明燭幽隱,惠綏動植。憫斯民之苦,佇嘉醫之拯濟。且念幅員之遼邈,閭巷之窮厄,肄業之士,罕盡精良;傳方之家,頗承疑舛。四種之書或闕,七年之習未周,以彼粗工,肆其億度,夭害生理,可不哀哉!是形HT怛,或懷重慎,以為昔之上手,效應參神,前五日而逆知,經三折而取信,得非究源之微妙,用意之詳密乎?蓋診候之教,肇自軒祖;中古以降,論著彌繁。思索其精,博利族眾,乃下明詔,疇咨舊聞,上稽圣經,旁摭奇道,發延閣之秘蘊,敕中尚而讎對?!吨T病源候論》者,隋大業中太醫巢元方等奉詔所作也。會粹群說,沈研精理,形脈之證,罔不該集。明居處、愛欲、風濕之所感,示針、撟引、湯熨之所宜。誠術藝之楷模,而診察之津涉。監署課試,固常用此。乃命與《難經》《素問》圖鏤方版,傳布海內。洪惟祖宗之訓,務惟存育之惠。補《農經》之闕漏,班禁方于遐邇。逮今搜采,益窮元本,方論之要殫矣,師藥之功備矣。將使后學優而柔之,視色毫而靡愆,應心手而胥驗。大哉!昧百草而救枉者,古皇之盛德;憂一夫之失所者,二帝之用心。弭茲札瘥,躋之仁壽,上圣愛人之旨,不其篤歟。

       翰林醫官副使趙拱等參校既終,繕錄以獻,爰俾近著,為之題辭。顧惟空疏,莫探秘賾。徒以述善誘之深意,用勸方來;楊勤恤之至仁,式昭大庇云爾。謹序。

       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玉清昭應宮判官中散大夫尚書左司郎中知制誥史館修撰

       

       判館事上護軍常山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二百戶賜紫金魚袋臣宋綬奉敕撰

    一、中風候


    中風者,風氣中于人也。風是四時之氣,分布八方,主長養萬物。從其鄉來者,人中少死??;不從其鄉來者,人中多死病。其為病者,藏于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

    其入經脈,行于五臟者,各隨臟腑而生病焉。

    心中風,但得偃臥,不得傾側,汗出,若唇赤汗流者可治,急灸心俞百壯;若唇或青或黑,或白或黃,此是心壞為水。面目亭亭,時悚動者,皆不可復治,五六日而死。

    肝中風,但踞坐,不得低頭,若繞兩目連額上,色微有青,唇青面黃者可治,急灸肝俞百壯;若大青黑,面一黃一白者,是肝已傷,不可復治,數日而死。

    脾中風,踞而腹滿,身通黃,吐咸汁出者可治,急灸脾俞百壯;若手足青者,不可復治腎中風,踞而腰痛,視脅左右,未有黃色如餅粢大者可治,急灸腎俞百壯;若齒黃赤,鬢發直,面土色者,不可復治。

    肺中風,偃臥而胸滿短氣,冒悶汗出,視目下鼻上下兩旁下行至口,色白者可治,急灸肺俞百壯;若色黃者,為肺已傷,化為血,不可復治。其人當妄,掇空指地,或自拈衣尋縫,如此數日而死。

    診其脈,虛弱者,亦風也;緩大者,亦風也;浮虛者,亦風也;滑散者,亦風也。


    三十、歷節風候

    歷節風之狀,短氣,白汗出,歷節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由飲酒腠理開,汗出當風所致也。亦有血氣虛,受風邪而得之者。風歷關節,與血氣相搏交攻,故疼痛。血氣虛,則汗也。風冷搏于筋,則不可屈伸,為歷節風也。

    一、虛勞候

    夫虛勞者,五勞、六極、七傷是也。五勞者∶一曰志勞,二曰思勞,三曰心勞,四曰憂勞,五曰瘦勞。又,肺勞者,短氣而面腫,鼻不聞香臭。肝勞者,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臥,目視不明。心勞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難,或時鴨溏,口內生瘡。脾勞者,舌本苦直,不得咽唾。腎勞者,背難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黃而有余瀝,莖內痛,陰濕,囊生瘡,小腹滿急。

    六極者,一曰氣極,令人內虛,五臟不足,邪氣多,正氣少,不欲言。二曰血極,令人無顏色,眉發墮落,忽忽喜忘。三曰筋極,令人數轉筋,十指爪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四曰胃極,令人酸削,齒苦痛,手足煩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動。五曰肌極,令人羸瘦,無潤澤,飲食不為肌膚。六曰精極,令人少氣吸吸然,內虛,五臟氣不足,發毛落,悲傷喜忘。

    七傷者,一曰陰寒,二曰陰萎,三曰里急,四曰精連連,五曰精少、陰下濕,六曰精清,七曰小便苦數,臨事不卒。又,一曰大飽傷脾,脾傷,善噫,欲臥,面黃。二曰大怒氣逆傷肝,肝傷,少血目暗。三曰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腎傷,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

    四曰形寒寒飲傷肺,肺傷,少氣,咳嗽鼻鳴。五曰憂愁思慮傷心,心傷,苦驚,喜忘善怒。

    六曰風雨寒暑傷形,形傷,發膚枯夭。七曰大恐懼,不節傷志,志傷,恍惚不樂。

    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男子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虛則衛氣不足,勞則榮氣竭。脈直上者,遲逆虛也。脈澀無陽,是腎氣少;寸關澀,無血氣,逆冷,是大虛。

    脈浮微緩,皆為虛;緩而大者,勞也。脈微濡相搏。為五勞;微弱相搏,虛損為七傷。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云∶唯欲嘿氣養神,閉氣使極,吐氣使微。又不得多言語、大呼喚,令神勞損。亦云∶不可泣淚,及多唾涕。此皆為損液漏津,使喉澀大渴。

    又云∶雞鳴時,叩齒三十六通訖,舐唇漱口,舌聊上齒表,咽之三過。殺蟲,補虛勞,令人強壯。

    《養生方·導引法》云∶兩手拓兩頰,手不動,摟肘使急,腰內亦然,住定。放兩肘頭向外,肘膊腰氣散,盡勢,大悶始起,來去七通,去肘臂勞。

    又云∶兩手抱兩乳,急努,前后振搖,極勢二七。手不動,搖兩肘頭上下來去三七。去兩肘內勞損,散心向下,眾血脈遍身流布,無有壅滯。

    又云∶兩足跟相對,坐上,兩足指向外扒;兩膝頭拄席,兩向外扒使急;始長舒兩手,兩向取勢,一一綿急三七。去五勞、腰脊膝疼、傷冷脾痹。

    又云∶跪一足,坐上,兩手髀內卷足,努向下。身外扒,一時取勢,向心來去二七。左右亦然。去五勞、足臂疼悶、膝冷陰冷。

    又云∶坐抱兩膝,下去三里二寸,急抱向身極勢,足兩向身,起,欲似胡床,住勢,還坐。上下來去三七。去腰足臂內虛勞、膀胱冷。

    又云∶外轉兩腳,平踏而坐,意努動膝節,令骨中鼓,挽向外十度,非轉也。

    又云∶兩足相踏,向陰端急蹙,將兩手捧膝頭,兩向極勢,捺之二七,竟;身側兩向取勢二七,前后劭腰七。去心勞、痔病、膝冷。調和未損盡時,須言語不喜,偏跏,兩手抱膝頭,兩向極勢,挽之三七,左右亦然。頭須左右仰扒。去背急臂勞。

    又云∶兩足相踏,令足掌合也;蹙足極勢,兩手長舒,掌相向腦項之后,兼至膊,相挽向頭膊,手向席,來去七;仰手,合手七。始兩手角上極勢,腰正,足不動。去五勞。七傷,齊下冷暖不和。數用之,常和調適。

    又云∶一足踏地,一足屈膝,兩手抱犢鼻下,急挽向身極勢。左右換易四七。去五勞、三里氣不下。

    又云∶蛇行氣,曲臥以,正身復起,踞,閉目隨氣所在,不息,少食裁通腸,服氣為食,以舐為漿,春出冬藏,不財不養。以治五勞七傷。

    又云∶蝦蟆行氣,正坐,動搖兩臂,不息十二通。以治五勞、七傷、水腫之病也。

    又云∶外轉兩足,十遍引。去心腹諸勞。內轉兩足,十遍引,去心五息止。去身一切諸勞疾疹。

    四十、虛勞骨蒸候

    夫蒸病有五∶一曰骨蒸,其根在腎,旦起體涼,日晚即熱,煩躁,寢不能安,食無味,小便赤黃,忽忽煩亂,細喘無力,腰疼,兩足逆冷,手心常熱。蒸盛過,傷內則變為疳,食人五臟。二曰脈蒸,其根在心,日增煩悶,擲手出足,翕翕思水,口唾白沫,睡即浪言;或驚恐不定,脈數。若蒸盛之時,或變為疳,臍下悶;或暴利不止。三曰皮蒸,其根在肺,必大喘鼻干,口中無水,舌上白,小便赤如血。蒸盛之時,胸滿,或自稱得注熱,兩脅下脹,大嗽,口內唾血。四曰肉蒸,其根在脾,體熱如火,煩躁無汗,心腹鼓脹,食即欲嘔,小便如血,大便秘澀。蒸盛之時,身腫目赤,寢臥不安。

    五曰內蒸,亦名血蒸。所以名內蒸者,必外寒而內熱,把手附骨而內熱甚,其根在五臟六腑。其人必因患后得之,骨肉自消,飯食無味,或皮燥而無光澤。蒸盛之時,四肢漸細,足趺腫起。

    又有二十三蒸∶一胞蒸,小便黃赤;二玉房蒸,男則遺瀝漏精,女則月候不調;三腦蒸,頭眩悶熱;四髓蒸,髓沸熱;五骨蒸,齒黑;六筋蒸,甲焦;七血蒸,發焦;八脈蒸,脈不調;九肝蒸,眼黑;十心蒸,舌干;十一脾蒸,唇焦;十二肺蒸,鼻干;十三腎蒸,兩耳焦;十四膀胱蒸,右耳偏焦;十五膽蒸,眼白失色;十六胃蒸,舌下痛;十七小腸蒸,下唇焦;十八大腸蒸,鼻右孔干痛;十九三焦蒸,亦雜病乍寒乍熱;二十肉蒸;二十一膚蒸;二十二皮蒸;二十三氣蒸,遍身熱。

    凡諸蒸患,多因熱病患愈后,食牛羊肉及肥膩,或酒或房,觸犯而成此疾。久蒸不除,多變成疳,必須先防下部,不得輕妄治也。

    一、腰痛候

    腎主腰腳。腎經虛損,風冷乘之,故腰痛也。又,邪客于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不可以仰息。

    診其尺脈沉,主腰背痛。寸口脈弱,腰背痛。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為督脈腰強痛。

    凡腰痛有五∶一曰少陰,少陰申也,七月萬物陽氣傷,是以腰痛。二曰風痹,風寒著腰,是以痛。三曰腎虛,役用傷腎,是以痛。四曰腰,墜墮傷腰,是以痛。五曰寢臥濕地,是以痛。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云∶飯了勿即臥,久成氣病,令腰疼痛。

    又曰∶大便勿強努,令人腰疼目澀。

    又云∶笑多,即腎轉腰痛。

    又云∶人汗次,勿企床懸腳,久成血痹,兩足重及腰痛。

    《養生方·導引法》云∶一手向上極勢,手掌四方轉回,一手向下努之,合手掌努指,側身欹形,轉身向似看,手掌向上,心氣向下,散適,知氣下緣上,始極勢,左右上下四七亦然。去膊井、肋、腰脊痛悶。

    又云∶互跪,長伸兩手,拓席向前,待腰脊須轉,遍身骨解氣散,長引腰極勢,然始卻跪使急,如似脊內冷氣出許,令臂膊痛,痛欲似悶痛,還坐,來去二七。去五臟不和、背痛悶。

    又云∶凡人常覺脊強,不問時節,縮咽膊內,仰面努搏井向上也。頭左右兩向挪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氣動定,然始更用,初緩后急,不得先急后緩。若無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時、日沒三辰如用,辰別三七。除寒熱,脊、腰、頸痛。

    又云∶長舒兩足,足指努向上,兩手長舒,手掌相向,手指直舒,仰頭努脊,一時極勢,滿三通。動足相去一尺,手不移處,手掌向外七通。更動足二尺,手向下拓席,極勢,三通。去遍身內筋脈虛勞,骨髓痛悶。長舒兩足,向身角上,兩手捉兩足指急搦,心不用力,心氣并在足下,手足一時努縱,極勢三七。去、臂、腰疼、解溪蹙氣、日日漸損。

    又云∶凡學將息人,先須正坐,并膝頭足,初坐,先足指指向對,足跟外扒,坐上少欲安穩,須兩足跟向內相對,坐上,足指外扒,覺悶痛,漸漸舉身似款便,坐坐上,待共兩坐相似,不痛,始雙豎足跟向上,坐上足指并反而向外,每坐常學。去膀胱內冷,面冷風、膝冷、足疼、上氣、腰痛,盡自消適也。

    一、消渴候

    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諸丸散,積經年歲,石勢結于腎中,使人下焦虛熱。及至年衰,血氣減少,不復能制于石。石勢獨盛,則腎為之燥,故引水而不小便也。其病變多發癰疽,此坐熱氣,留于經絡不引,血氣壅澀,故成癰膿。

    診其脈,數大者生,細小浮者死。又沉小者生,實牢大者死。

    有病口甘者,名為何,何以得之。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溢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發。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厥陰之病,消渴重,心中疼,饑而不欲食,甚則欲吐蛔。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法》云∶人睡臥,勿張口,久成消渴及失血色。

    《養生方·導引法》赤松子云∶臥,閉目不息十二通,治飲食不消。

    法云∶解衣臥,伸腰少腹,五息止。引腎氣,去消渴,利陰陽。解衣者,無使掛礙。臥者,無外想,使氣易行。伸腰者,使腎無逼蹙。者,大努使氣滿小腹者,即攝腹牽氣使上,息即為之。引腎者,引水來咽喉,潤上部,去消渴枯槁病。利陰陽者,饒氣力也。此中數虛,要與時節而為避,初食后,大饑時,此二時不得導引,傷人。

    亦避惡日,時節不和時亦避。導已,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法不使大冷大熱,五味調和。陳穢宿食,蟲蝎余殘,不得食。少眇著口中,數嚼少湍咽。食已,亦勿眠。

    此名谷藥,并與氣和,即真良藥。

    一、寒食散發候

    夫散脈,或洪實;或斷絕不足,欲似死脈;或細數;或弦快坐所犯非一故也。脈無常投,醫不能識。熱多則弦快,有癖則洪實,急痛則斷絕。凡寒食藥率如是。無苦,非死候也。勤從節度,不從節度則死矣。

    欲服散,宜診脈候;審正其候,爾乃畢愈。脈沉數者,難發;難發當數下之。脈浮大者,易發也。人有服散兩三劑不發者,此人脈沉難發,發不令人覺,藥勢行已,藥但于內發,不出形于外。欲候知其得力,人進食多,是一候;氣下,顏色和悅,是二候;頭面身癢瘙,是三候;策策惡風,是四候;厭厭欲寐,是五候也。諸有此證候者,皆藥內發五臟,不形出于外,但如方法服散,勿疑。但數下之,則內虛,當自發也。

    諸方互有不同∶皇甫唯欲將冷,廩丘公欲得將暖之意。其多有情致也。世人未能得其深趣,故鮮能用之。然其方法,猶多不盡,但論服藥之始,將息之度,不言發動之后。治解之宜,多有闕略。江左有道弘道人,深識法體,凡所救療,妙驗若神,制《解散對治方》,云∶鐘乳對術,又對栝蔞,其治主肺,上通頭胸。術動鐘乳,胸塞短氣;鐘乳動術,頭痛目疼。又,鐘乳雖不對海蛤,海蛤動乳則目痛短氣。有時術動鐘乳,直頭痛胸塞。然鐘乳與術所可為患,不過此也。雖所患不同,其治亦一矣。發動之始,要其有由,始覺體中有異,與上患相應,便速服蔥白豉湯。

    又云∶硫黃對防風,又對細辛,其治主脾腎,通腰腳。防風、細辛動硫黃,煩疼腰痛,或忿無常,或下利不禁。防風、細辛能動硫黃,硫黃不能動彼。始覺發,便服杜仲湯。

    白石英對附子,其治主胃,通至脾腎。附子動白石英,煩滿腹脹;白石英動附子,則嘔逆不得食,或口噤不開,或言語難,手腳疼痛。覺發,服生麥門冬湯。

    紫石英對人參,其治主心肝,通至腰腳。人參動紫石英,心急而痛,或驚悸不得眠臥;或恍惚忘誤,失性狂發;或黯黯欲眠,或憒憒喜,或瘥或劇,乍寒乍熱;或耳聾目暗。又,防風雖不對紫石,而能動紫石,紫石由防風而動人參。人參動,亦心痛煩熱,頭項強。始覺,便宜服麻黃湯。

    赤石脂對桔梗,其治主心,通至胸背。桔梗動赤石,心痛口噤,手足逆冷,心中煩悶;赤石動桔梗,頭痛目赤,身體壯熱。始覺發,即溫酒飲之,隨能數杯。酒勢行則解。亦可服大麥良。復若不解,復服。

    術對鐘乳。術發則頭痛目赤,或舉身壯熱。解與鐘乳同。

    附子對白石英,亦對赤石脂;附子發,則嘔逆,手腳疼,體強,骨節痛,或項強,面目滿腫,飲酒食自愈。若不愈,與白石英同解。

    人參對紫石英,人參發,則煩熱,頭項強,解與紫石英同。

    桔梗對赤石脂,又對茯苓,又對牡蠣。桔梗發,則頭痛目赤,身體壯熱,解與赤石同。

    干姜無所偏對。

    有說者云∶藥性,草木則速發而易歇,土石則遲發而難歇也。夫服藥,草、石俱下于喉,其勢厲盛衰,皆有先后。其始得效,皆是草木先盛耳,土石方引日月也。草木少時便歇,石勢猶自未成。其疾者不解消息,便謂頓休,續后更服;或謂病痼藥微,倍更增石;或更雜服眾石;非一也。石之為性,其精華之氣,則合五行,乃益五臟,其滓穢便同灰土也。夫病家氣血虛少,不能宣通,雜石之性卒相和合,更相塵瘀,便成牢積。其病身不知是石不和,精華不發,不能致熱消疾,便謂是冷盛牢劇,服之無已。不知石之為體,體冷性熱,其精華氣性不發,其冷如冰。而疾者,其石入腹即熱,既不即熱,服之彌多,是以患冷癖之人不敢寒食,而大服石,石數彌多,其冷癖尤劇,皆石性不發而積也。亦有雜餌諸石丸酒,單服異石,初不息,惟以大散為數而已。有此諸害,其證甚多。

    《短劇方》云∶道弘道人制《解散對治方》,說草石相對之和,有的能發動為證。世人逐易,不逆思尋古今方說,至于動散,臨急便就服之,既不救疾,便成委禍。大散由來是難將之藥,夫以大散難將,而未經服者,乃前有慎耳。既心期得益,茍就服之;已服之人,便應研習救解之宜,異日動之,便得自救也。夫身有五石之藥,而門內無解救之人,輕信對治新方,逐易服之,從非棄是,不當枉命誤藥邪?檢《神農本草經》,說草石性味,無對治之和,無指的發動之說。按其對治之和,亦根據本草之說耳。且《大散方》說主患,注藥物,不說其所主治,亦不說對和指的發動之性也。覽皇甫士安撰《解散說》及將服消息節度,亦無對和的發之說也。復有廩丘家,將溫法以救變敗之色,亦無對和的動之說。若以藥性相對為神者,栝蔞惡干姜,此是對之大害者。道弘說對治而不辨此,道弘之方焉可從乎?今不從也。當從皇甫節度,自更改栝蔞,便為良矣?;紵釀t不服其藥,惟患冷者服之耳,自可以除栝蔞;若虛勞腳弱者,以石斛十分代栝蔞;若風冷上氣咳者,當以紫菀十分代栝蔞。二法極良。若雜患常疾者,止除栝蔞而已,慎勿加余物。

    皇甫云∶然寒食藥者,世莫知焉,或言華佗,或曰仲景??贾趯崱觅⒅?,方類單省,而仲景經有侯氏黑散、紫石英方,皆數種相出入,節度略同;然則寒食草、石二方,出自仲景,非佗也。且佗之為治,或刳斷腸胃,滌洗五臟,不純任方也。仲景雖精,不及于佗。至于審方物之候,論草石之宜,亦妙絕眾醫。及寒食之療者,御之至難,將之甚苦。近世尚書何晏,耽聲好色,始服此藥,心加開朗,體力轉強,京師翕然,傳以相授。歷歲之困,皆不終朝而愈。眾人喜于近利,未睹后患。晏死之后,服者彌繁,于時不輟,余亦豫焉?;虮┌l不常,夭害年命,是以族弟長互,舌縮入喉;東海王良夫,癰瘡陷背;隴西辛長緒,脊肉爛潰;蜀郡趙公烈,中表六喪;悉寒食散之所為也。遠者數十歲,近者五六歲;余雖視息,猶溺人之笑耳。而世人之患病者,由不能以斯為戒,失節之人,多來問余,乃喟然嘆曰∶今之醫官,精方不及華佗,審治莫如仲景,而競服至難之藥,以招甚苦之患,其夭死者焉可勝計哉?咸寧四年,平陽太守劉泰,亦沉斯病,使使問余救解之宜。先時有姜子者,以藥困絕,余實生之,是以聞焉。然身自荷毒,雖才士不能書,辨者不能說也。茍思所不逮,暴至不旋踵,敢以教人乎?辭不獲已,乃退而惟之,求諸《本草》,考以《素問》,尋故事之所更,參氣物之相使,并列四方之本,注釋其下,集而與之。匪曰我能也,蓋三折臂者為醫,非生而知之,試驗亦其次也。

    服寒食散,二兩為劑,分作三帖。清旦溫醇酒服一帖,移日一丈,復服一帖,移日二丈,復服一帖,如此三帖盡。須臾,以寒水洗手足,藥氣兩行者,當小痹,便因脫衣,以冷水極浴,藥勢益行,周體涼了,心意開朗,所患即瘥。雖羸困著床,皆不終日而愈。人有強弱,有耐藥;若人羸弱者,可先小食,乃服;若人強者,不須食也。有至三劑,藥不行者,病人有宿癖者,不可便服也,當先服消石大丸下去,乃可服之。

    服藥之后,宜煩勞。若羸著床不能行者,扶起行之。常當寒衣、寒飲、寒食、寒臥,極寒益善。

    若藥未散者,不可浴,浴之則矜寒,使藥噤不發,令人戰掉,當更溫酒飲食,起跳踴,舂磨出力,令溫乃浴,解則止,勿過多也。又當數令食,無晝夜也。一日可六七食,若失食,饑亦令人寒,但食則溫矣。

    若老小不耐藥者,可減二兩,強者過二兩。

    少小氣盛及產婦臥不起,頭不去巾帽,濃衣對火者,服散之后,便去衣巾,將冷如法,勿疑也。虛人亦治,又與此藥相宜。實人勿服也。藥雖良,令人氣力兼倍,然甚難將息,適大要在能善消息節度,專心候察,不可失意,當絕人事。唯病著床,虛所不能言,厭病者,精意能盡藥意者,乃可服耳。小病不能自勞者,必廢失節度,慎勿服也。

    若傷寒者,大下后乃服之,便極飲冷水。若產婦中風寒,身體強痛,不得動搖者,便溫服一劑,因以寒水浴即瘥。以浴后,身有痹處者,便以寒水洗,使周遍,初得小冷,當數食飲酒于意。后憒憒不了快者,當復冷水浴,以病甚者,水略不去體也。若藥偏在一處,偏痛、偏冷、偏熱、偏痹及眩煩腹滿者,便以水逐洗,于水下即了了矣。如此晝夜洗,藥力盡乃止。

    凡服此藥,不令人吐下也,病皆愈。若膈上大滿欲吐者,便食即安矣。服藥之后,大盒飯變于常,故小青黑色,是藥染耳,勿怪之也。若亦溫溫欲吐,當遂吐之,不令極也。明旦當更服。

    若浴晚者,藥勢必不行,則不堪冷浴,不可強也,當如法更服之。凡洗太早,則藥禁寒;太晚,則吐亂,不可失過也。寒則出力洗,吐則速冷食。若以饑為寒者,食自溫。常當將冷,不可熱炙之也。若溫衣、溫食、溫臥,則吐逆顛覆矣,但冷凍飲料食、冷浴則瘥矣。

    凡服藥者,服食皆冷,唯酒冷熱自從?;蛞辉露?,或二十余日解,當飲酒,令體中醺醺不絕。當飲醇酒,勿飲薄白酒也,體內重,令人變亂。若不發者,要當先下,乃服之也。

    寒食藥得節度者,一月轉解,或二十日解??皽夭豢昂?,即以解之候也。

    其失節度者,頭痛欲裂,坐服藥食溫作癖,急宜下之。

    或兩目欲脫,坐犯熱在肝,速下之,將冷自止。

    或腰痛欲斃,坐衣濃體溫,以冷洗浴,冷石熨也。

    或眩冒欲蹶,坐衣裳犯熱,宜淋頭,冷洗之。

    或腰疼欲折,坐久坐下溫,宜常令床上冷水洗也。

    或腹脹欲決,甚者斷衣帶,坐寢處久下熱,又得溫、失食、失洗、不起行,但冷食、冷洗、當風立。

    或心痛如剌,坐當食而不食,當洗而不洗,寒熱相結,氣不通,結在心中,口噤不得息,當???,但與熱酒,任本性多少,其令酒氣兩得行,氣自通。得噫,因以冷水澆淹手巾,著所苦處,溫復易之,自解。解便速冷食,能多益善。于諸痛之內,心痛最急,救之若赴湯火,乃可濟耳。

    或有氣斷絕,不知人,時蹶,口不得開,病者不自知,當須傍人救之。要以熱酒為性命之本。不得下者,當斫齒,以酒灌咽中。咽中塞逆,酒入腹還出者,但與勿止也。出復內之,如此或半日,酒下氣蘇,酒不下者,便殺人也。

    或下利如寒中,坐行止食飲犯熱所致,人多疑冷病。人又滯癖,皆犯熱所為,慎勿疑也,速脫衣、冷食飲、冷洗也。

    或百節酸疼,坐臥太濃,又入溫被中,衣溫不脫衣故也。臥下當極薄,單布不著棉也。當薄且垢故,勿著新衣,多著故也。雖冬寒,常當被頭受風,以冷石熨,衣帶不得系也。

    若犯此酸悶者,但入冷水浴,勿忍病而畏浴也。

    或矜戰惡寒,如傷寒,或發熱如瘧,坐失食忍饑,洗冷不行。又坐食臭故也。急冷洗起行。

    或惡食如臭物,坐溫食作癖也,當急下之。若不下,萬救終不瘥也。

    或咽中痛,鼻塞,清涕出,坐溫衣近火故也。但脫衣,冷水洗,當風,以冷石熨咽顙五六遍自瘥。

    或胸脅氣逆,干嘔,坐饑而不食,藥氣熏膈故也。但冷食、冷凍飲料、冷洗即瘥。

    或食下便出,不得安坐,有癖,但下之。

    或淋不得小便,為入坐溫處及騎馬鞍,熱入膀胱也。冷食,以冷水洗小腹,以冷石熨,一日即止。

    或大行難,腹中牢固如蛇盤,坐犯溫,入積腹中,干糞不去故也。消酥若膏,便寒服一二升,浸潤則下;不下,更服即瘥。

    或寒栗頭掉,不自支任,坐食少,藥氣行于肌膚,五臟失守,百脈搖動,與正氣爭競故也。努力強飲熱酒,以和其脈;強冷食、冷凍飲料,以定其臟;強起行,以調其關節。酒行食充,關節以調,則洗了矣。云了者,是瑟然病除,神明了然之狀也。

    或關節強直,不可屈伸,坐久停息,不自煩勞,藥氣停止,絡結不散越,沉滯于血中故也。任力自溫,便冷洗即瘥。云任力自溫者,令行動出力,從勞則發溫也,非濃衣近火之溫也。

    或小便稠數,坐熱食及啖諸含熱物餅黍之屬故也。以冷水洗少腹,服梔子湯即瘥。

    或失氣不可禁止者,坐犯溫不時洗故也。冷洗自寒即止。

    或遺糞不自覺,坐久坐下溫,熱氣上入胃,大腸不禁故也。冷洗即瘥。

    或目痛如剌,坐熱,熱氣沖肝,上奔兩眼故也。勤冷食,清旦溫小便洗,不過三日即瘥。

    或耳鳴如風聲,汁出,坐自勞出力過矣,房室不節,氣迸奔耳故也。勤好飲食,稍稍行步,數食節情即止。

    或口傷舌強爛燥,不得食,坐食少,谷氣不足,藥在胃脘中故也。急作梔子豉湯。

    或手足偏痛,諸節解、身體發癰瘡硬結,坐寢處久不自移徙,暴熱偏并,聚在一處,或硬結核痛,甚者,發如癰,覺便以冷水洗、冷石熨;微者,食頃散也;劇者,數日水不絕乃瘥。洗之無限,要瘥為期。若乃不瘥,即取磨刀石,火燒令熱赤,以石投苦酒中,石入苦酒皆破裂,因搗以汁,和涂癰上,三即瘥。取糞中大蠐螬,搗令熟,以涂癰上,亦不過三再即瘥,尤良。

    或飲酒不解,食不復下,乍寒乍熱,不洗便熱,洗復寒,甚者數十日,輕者數日,晝夜不得寐,愁憂恚怒,自驚跳悸恐,恍惚忘誤者,坐犯溫積久,寢處失節,食熱作癖內實,使熱與藥并行,寒熱交爭。雖以法救之,終不可解也。吾嘗如此,對食垂涕,援刀欲自刺,未及得施,賴家親見迫奪,故事不行。退而自惟,乃強食冷、飲水,遂止。禍不成,若絲發矣。凡有寒食散藥者,雖素聰明,發皆頑,告舍難喻也。以此死者,不可勝計。急飲三黃湯下之。當吾之困也,舉家知親,皆以見分別,賴亡兄士元披方,得三黃湯方,合使吾服,大下即瘥。自此常以救急也。

    或脫衣便寒,著衣便熱,坐脫著之間無適,故小寒自可著,小溫便脫,即洗之即慧矣。

    慎勿忍,使病發也。洗可得了然瘥,忍之則病成矣。

    或齒腫唇爛,齒牙搖痛,頰車噤,坐犯熱不時救故也。當風張口,使冷氣入咽,漱寒水即瘥。

    或周體患腫,不能自轉徙,坐久停息,久不飲酒,藥氣沉在皮膚之內,血脈不通故也。

    飲酒冷洗,自勞行即瘥。極不能行,使人扶曳行之。帶寧違意,勿聽從之,使支節柔調乃止,勿令過差。過則使極,更為失度。熱者復洗也。

    或患冷,食不可下,坐久冷食,口中不知味故也??勺靼拙器?,益著酥,熱食一兩頓。

    悶者,冷凍飲料還冷食。

    或陰囊臭爛,坐席濃下熱故也。坐冷水中即瘥。

    或腳趾間生瘡,坐著履溫故也。脫履著屐,以冷水洗足即愈。

    或兩腋下爛作瘡,坐臂脅相親也。以懸手離脅,冷熨之即瘥。

    或嗜寐不能自覺,久坐熱悶故也。急起洗浴飲冷,自精了?;蛴旭币?,當候所宜下之。

    或夜不得眠,坐食少,熱在內故也。當服梔子湯,數進冷食。

    或咳逆,咽中傷,清血出,坐臥溫故也;或食溫故也。飲冷水,冷熨咽外也。

    或得傷寒,或得溫瘧,坐犯熱所為也。凡常服寒食散,雖以久解而更病者,要先以寒食救之,終不中冷也。若得傷寒及溫瘧者,卒可以常藥治之,無咎也。但不當飲熱藥耳。傷寒藥皆除熱,瘧藥皆除癖,不與寒食相妨,故可服也。

    或藥發輒屏臥,不以語人,坐熱氣盛,食少,谷不充,邪干正性故也。飲熱酒、飲食、自勞便佳。

    或寒熱累月,張口大呼,眼視高,精候不與人相當,日用水百余石澆,不解者,坐不能自勞,又飲冷酒,復食溫食。譬如人,心下更寒,以冷救之愈劇者,氣結成冰,得熱熨飲,則冰銷氣通,人乃解。令藥熱聚心,乃更寒戰,亦如人之類也。速與熱酒,寒解氣通,酒氣兩行于四肢,周體悉溫,然后以冷水三斗洗之,盡然了了矣。

    河東裴季彥,服藥失度,而處三公之尊,人不敢強所欲,已錯之后,其不能自知,左右人不解救之之法,但飲冷水,以水洗之,用水數百石,寒遂甚,命絕于水中,良可痛也。夫以十石焦炭,二百石水沃之,則炭滅矣。藥熱雖甚,未如十石之火也。沃之不已,寒足殺人,何怨于藥乎?不可不曉此意。世人失救者,例多如此。欲服此藥者,不唯己自知也,家人皆宜習之,使熟解其法,乃可用相救也。吾每一發,氣絕不知人,雖復自知有方,力不復施也。如此之弊,歲有八九,幸家人大小以法救之,猶時有小違錯,況都不知者哉!或大便稠數,坐久失節度,將死候也,如此難治矣。為可與湯下之,倘十得一生耳。不與湯必死,莫畏不與也。下已致死,令不恨也。

    或人困已,而脈不絕,坐藥氣盛行于百脈,人之真氣已盡,唯有藥氣尚自獨行,故不絕。非生氣也。

    或死之后,體故溫如人肌,腹中雷鳴,顏色不變,一兩日乃似死人耳?;蚓闹畬に?,或不死,坐藥氣有輕重,故有死生。雖灸之得生,生非已疾之法,終當作禍,宜慎之,大有此故也。

    或服藥心中亂,坐服溫藥與疾爭結故也。法當大吐下,若不吐下當死。若吐不絕,冷飲自了然瘥。

    或偏臂腳急痛,坐久藉持臥溫,不自轉移,熱氣入肌附骨故也。勤以布冷水淹之,溫復易之。

    或肌皮堅如木石枯,不可得屈伸,坐食熱臥溫作癖,久不下,五臟隔閉,血脈不周通故也。但下之,冷食、飲酒、自勞行即瘥。

    或四肢面目皆浮腫,坐食飲溫,又不自勞,藥與正氣停并故也。飲熱酒、冷食、自勞、冷洗之則瘥。

    或瞑無所見,坐飲食居處溫故也。脫衣自洗,但冷凍飲料食,須臾自明了?;虮侵凶麟u子臭,坐著衣溫故也。脫衣冷洗即瘥。

    或身皮楚痛,轉移不在一處,如風,坐犯熱所為,非得風也。冷洗熨之即瘥。

    或腳疼欲折,由久坐下溫,宜坐單床上,以冷水洗即愈。

    或苦頭眩目疼,不用食,由食及犯熱,心膈有故也,可下之。

    或臂腳偏急,苦痛者,由久坐臥席溫下熱,不自移轉,氣入肺胃脾骨故也。勤以手巾淹冷水迫之,溫則易之,如此不過兩日即瘥。

    凡治寒食藥者,雖治得瘥,師終不可以治為恩,非得治人后忘得效也。昔如文摯治齊王病,先使王怒,而后病已。文摯以是雖愈王病,而終為王所殺。今救寒食者,要當逆常理,反正性,或犯怒之,自非達者,得瘥之后,心念犯怒之怨,不必得治之恩,猶齊王殺文摯也,后與太子不能救,況于凡人哉!然死生大事也,如知可生而不救之,非仁者也。唯仁者心不已,必冒犯怒而治之,為親戚之故,不但其人而已。

    凡此諸救,皆吾所親更也。試之不借問于他人也。要當違人理,反常性。重衣更寒,一反也;饑則生臭,二反也;極則自勞,三反也;溫則滯利,四反也;飲食欲寒,五反也;癰瘡水洗,六反也。

    當洗勿失時,一急也;當食勿忍饑,二急也;酒必淳清令溫,三急也;衣溫便脫,四急也;食必極冷,五急也;臥必衣薄,六急也;食不厭多,七急也。

    冬寒欲火,一不可也;飲食欲熱,二不可也;常疹自疑,三不可也;畏避風涼,四不可也;極不能行,五不可也;飲食畏多,六不可也,居貧濃席,七不可也;所欲從意,八不可也。

    務違常理,一無疑也;委心棄本,二無疑也;寢處必寒,三無疑也。

    一、傷寒候

    經言∶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寒,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于寒。夫觸冒之者,乃為傷寒耳。其傷于四時之氣,皆能為病,而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為殺厲之氣也。即病者,為傷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于肌骨中;至春變為溫??;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重于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必有溫病者,皆由其冬時觸冒之所致,非時行之氣也。其時行者,是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熱而反冷,秋時應涼而反熱,冬時應寒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少長,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夫傷寒病者,起自風寒,入于腠理,與精氣交爭,榮衛痞隔,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氣在孔竅皮膚之間,故病者頭痛惡寒,腰背強重,此邪氣在表,洗浴發汗即愈。病三日以上,氣浮在上部,胸心填塞,故頭痛、胸中滿悶,當吐之則愈。病五日以上,氣深結在臟,故腹脹身重,骨節煩疼,當下之則愈。

    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蛴蛩?,其死皆以六七日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何也?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于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于寒而病者,必死。兩感于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兩傷于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干煩滿。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食、譫言。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厥逆,水漿不入,則不知人,六日而死。

    夫五臟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

    其氣血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

    其不兩傷于寒者,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夾鼻絡于目,故身熱而鼻干,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骨,其脈循脅絡于耳,故胸脅痛耳聾。三陽經絡皆受病,而未入通于臟也,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于胃,絡于嗌,故腹滿而嗌干。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肺,系舌本,故口熱舌干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于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其不兩感于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干已而咳。十二日厥陰病衰,囊從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治之奈何?治之各通其臟脈,病日衰。其病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病三日過者,可泄之而已。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并自當愈,其經竟故也。若欲作再經者,當針補陽明,使經不傳則愈矣。

    相病之法,視色聽聲,觀病之所。候脈要訣,豈不微乎。脈洪大者,有熱,此傷寒病也。夫傷寒脈洪浮,秋佳春成病。寸口脈緊者,傷寒頭痛。脈來洪大,傷寒病。少陰病,惡寒身拳而利,手足四逆者,不治;其人吐利,躁逆者死。利止而眩,時時自冒者死。四逆,惡寒而身拳,其脈不至,其人不煩而躁者死。病六日,其息高者死。傷寒熱盛,脈浮大者生,沉小者死。頭痛,脈短澀者死;浮滑者生。未得汗,脈盛大者生;細小者死。診人大熱,其脈細小者,死不治。傷寒熱病,脈盛躁不得汗者,此陽之極,十死不治。未得汗,脈躁疾,得汗生;不得汗難瘥。頭痛脈反澀,此為逆,不治;脈浮大而易治;細微為難治。

    發汗若吐下者、若亡血無津液者,而陰陽自和必愈。夫下后發汗,其人小便不利,此亡津液,勿治,其小便利,必自愈。陽已虛,尺中弱者,不可發其汗也。咽干者,不可發其汗也。傷寒病,脈弦細,頭痛而發熱,此為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語,為屬胃。胃和則愈,不和則煩而悸。少陰病,脈細沉而微,病在里,不可發其汗。少陰病,脈微,亦不可發汗,無陽故也。陽已虛,尺中弱澀者,復不可下。太陽病,發熱而惡寒,熱多而寒少,脈微弱,則無陽,不可發其汗;脈浮,可發其汗。發熱自汗出而不惡寒,關上脈細數,不可吐。若諸四逆厥者,不可吐,虛家亦然。寒多熱少,可吐者,此謂痰多也。治瘧亦如之。頭項不強痛,其寸脈微浮,胸中牢,氣上沖喉咽不得息,可吐之。治傷寒欲下之,切其脈牢,牢實之脈,或不能悉解,宜摸視手掌,汗濕者,便可下矣。若掌不汗,病雖宜下,且當消息,溫暖身體,都皆津液通,掌亦自汗,下之即了矣。太陰之為病,腹滿吐食,不可下,下之益甚,時腹自痛。下之,胸下結牢,脈浮,可發其汗。陽明病,心下牢滿,不可下,下之遂利,殺人,不可不審,不可脫爾,禍福正在于此。

    太陽與少陽并病,心下牢,頭項強眩,不可下。三陽合病,腹滿身重,大小便調,其脈浮牢而數,渴欲飲水,此不可下。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端坐生腰,徐徐以鼻納氣,以右手持鼻,徐徐閉目吐氣。治傷寒頭痛洗洗,皆當以汗出為度。

    又云∶舉左手,頓左足,仰掌,鼻納氣四十息止,除身熱背痛。

    三十四、傷寒余熱候

     傷寒病,其人或未發汗吐下,或經服藥以后,而脈洪大實數,腹內脹滿,小便赤黃,大便難,或煩或渴,面色變赤,此為腑臟有結熱故也。

    一、時氣候

    時行病者,是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熱而反冷,秋時應涼而反熱,冬時應寒而反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從立春節后,其中無。暴大寒,不冰雪,而人有壯熱為病者,此則屬春時陽氣,發于冬時,伏寒變為溫病也。從春分以后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一名時行傷寒。此是節后有寒傷于人,非觸冒之過也。若三月、四月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小輕也;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也;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小微也。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然得時病,一日在皮毛,當摩膏火炙愈。不解者,二日在膚,法針,服行解散汗出愈。

    不解,三日在肌,復發汗,若大汗即愈;不解,止勿復發汗也。四日在胸,服藜蘆丸微吐愈;若病固,藜蘆丸不吐者,服赤豆瓜蒂散,吐已解,視病者尚未了了者,復一法針之當解。

    不愈者,六日熱已入胃,乃與雞子湯下之愈。百無不如意,但當諦視節度與病耳。

    食不消病,亦如時行病,俱發熱頭痛。食病,當速下之;時行病,當待六七日下之。

    時行病始得,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

    熱在胃外而下之,熱承虛便入胃,然病要當復下之。不得下,胃中余熱致此為病,二死一生。此輩不愈,胃虛熱入胃爛。微者赤斑出,五死一生;劇者黑斑出,十死一生。病患有強弱相倍也。

    若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神語言與人不相主當者,勿以火迫,但以豬苓散一方寸匕,水和服之,當以新汲井水,強令飲一升,若升半水,可至二升益佳,以指刺喉中吐之,隨手愈。不時吐者,此病皆多不瘥,勿以余藥治也。不相主當必危。若此病不時以豬苓散吐解之者,其殆速死。亦可先以法針之,尤佳。以病者過日,不以時下之,熱不得泄,亦胃爛矣。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清旦初起,以左右手交互從頭上挽兩耳,舉,又引鬢發,即面氣流通,令頭不白,耳不聾。

    又,摩手掌令熱,以摩面從上下二七止。去氣,令面有光。

    又,摩手令熱,摩身體從上至下名曰干浴。令人勝風寒時氣,寒熱頭痛,百病皆愈。

    一、熱病候

    熱病者,傷寒之類也。冬傷于寒,至春變為溫病。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重于溫也。

    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安臥。

    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冤善嘔,頭痛面赤無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欲嘔,身熱。熱爭則腰痛,腹滿泄,兩頷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肺熱病者,先淅然起毛惡風,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痹走胸應背,不得大息,頭痛不甚,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腎熱病者,先腰痛脛酸,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脛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其項痛淖澹,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

    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額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

    腎熱病者,頤先赤。凡病雖未發,見其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五曰,汗不出,嘔血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咳血衄血,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熱病脈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熱病七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死;脈代一日死。熱病已得汗,脈尚數,躁而喘,且復熱,勿庸刺,喘甚者死。熱病七八日,脈不躁,躁不數,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常汗者,勿庸刺也。

    診人熱病七八日,其脈微小,口干,脈代,舌焦黑者死。診人熱病七八日,脈不數不喘者,當喑,之后三日,溫汗不出者死。熱病已得汗,常大熱不去者,亦死不治也。熱病已得汗,脈靜安者生,脈躁者難治;脈尚躁盛,此陰氣之極,亦死也。腹滿常喘,而熱不退者死。多汗,脈虛小者生,堅實者死。

    《養生方》云∶三月勿食陳齏,必遭熱病。

    一、溫病候

    經言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寒,此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于寒。觸冒之者,乃為傷寒耳。其傷于四時之氣,皆能為病,而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為殺厲之氣焉。即病者為傷寒;不即病者,為寒毒藏于肌骨中,至春變為溫病。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必有溫病者,皆由其冬時觸冒之所致也。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其冬復有非節之暖,名為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也。

    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曰∶病名陰陽交,陰陽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氣交爭于骨肉之間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則當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稱其病也,其死明矣??裱哉呤鞘е?,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

    凡皮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汗且出也。凡溫病患,二三日,身軀熱,腹滿,頭痛,食欲如故,脈直疾,八日死。四、五日,頭痛,腹滿而吐脈來細強,十二日死,此病不治。八、九日,頭不疼,身不痛,目不赤,色不變,而反利,脈來牒牒,按不彈手,時大,心下堅,十七日死。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脈大疾者生;脈細小難得者,死不治也。下利,腹中痛甚者,死不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存神攘辟,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常以雞鳴時,存心念四海神名三遍,辟百邪止鬼,令人不病。

    東海神名阿明南海神名祝融西海神名巨乘北海神名禺強又云∶存念心氣赤,肝氣青,肺氣白,脾氣黃,腎氣黑,出周其身,又兼辟邪鬼。欲辟卻眾邪百鬼,常存心為炎火如斗,煌煌光明,則百邪不敢干之??梢匀霚匾咧?。

    一、疫癘病候

    其病與時氣、溫、熱等病相類,皆由一歲之內,節氣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風疾雨,霧露不散,則民多疾疫。病無長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厲之氣,故云疫癘病。

    《養生方》云∶封君達常乘青牛,魯女生常乘駁牛,孟子綽常乘駁馬,尹公度常乘青騾。時人莫知其名字為誰,故曰∶欲得不死,當問青牛道士。欲得此色,駁牛為上,青牛次之,駁馬又次之。三色者,順生之氣也。云古之青牛者,乃柏木之精也;駁牛者,古之神宗之先也;駁馬者,乃神龍之祖也。云道士乘此以行于路,百物之惡精,疫氣之厲鬼,將長揖之焉。

    《養生方·導引法》云∶延年之道,存念心氣赤,肝氣青,肺氣白,脾氣黃,腎氣黑,出周其身,又兼辟邪鬼。欲辟卻眾邪百鬼,常存心為炎火如斗,煌煌光明,則百邪不敢干之??梢匀霚匾咧?。

    二、風候

    風邪之氣,若先中于陰,病發于五臟者,其狀奄忽不知人,喉里噫噫然有聲,舌強不能言。發汗身軟者,可治;眼下及鼻人中左右上白者,可治;一黑一赤,吐沫者,不可治;汗不出,體直者,七日死。

    三、風口噤候

    諸陽經筋,皆在于頭。手三陽之筋,并結入頷頰;足陽明之筋,上夾于口。諸陽為風寒所客則筋急,故口噤不開也。

    診其脈遲者生。

    四、風舌強不得語候

    脾脈絡胃,夾咽,連舌本,散舌下。心之別脈系舌本。今心、脾二臟受風邪,故舌強不

    五、風失音不語候

    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也。會厭者,音聲之戶;舌者,聲之機;唇者,聲之扇。風寒客于會厭之間,故卒然無音。皆由風邪所傷,故謂風失音不語。

    《養生方》云∶醉臥當風,使人發喑。

    三十一、風身體疼痛候

    風身體疼痛者,風濕搏于陽氣故也。陽氣虛者,腠理易開,而為風濕所折,使陽氣不得發泄,而與風濕相搏于分肉之間,相擊,故疼痛也。

    診其脈,浮而緊者,則身體疼痛。

    三十二、風入腹拘急切痛候

    風入腹拘急切痛者,是體虛受風冷,風冷客于三焦,經于臟腑,寒熱交爭,故心腹拘急切痛。

    三十三、風經五臟恍惚候

    五臟處于內,而氣行于外。臟氣實者,邪不能傷;虛則外氣不足,風邪乘之。然五臟,心為神,肝為魂,肺為魄,脾為意,腎為志。若風氣經之,是邪干于正,故令恍惚。

    三十四、刺風候

    刺風者,由體虛膚腠開,為風所侵也。其狀,風邪走遍于身,而皮膚淫躍。邪氣與正氣交爭,風邪擊搏,如錐刀所刺,故名刺風也。

    《養生方》云∶觸寒來者,寒未解,食熱物,亦成刺風。

    二、虛勞羸瘦候

    夫血氣者,所以榮養其身也。虛勞之人,精髓萎竭,血氣虛弱,不能充盛肌膚,此故羸瘦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云∶朝朝服玉泉,使人丁壯,有顏色,去蟲而牢齒也。玉泉,口中唾也。朝未起,早漱口中唾,滿口乃吞之,輒琢齒二七過,如此者三,乃止,名曰練精。

    又云∶咽之三過,乃止。補養虛勞,令人強壯。

    三、虛勞不能食候

    脾候身之肌肉,胃為水谷之海。虛勞則臟腑不和,脾胃氣弱,故不能食也。

    四、虛勞胃氣虛弱不能消谷候

      胃為腑,主盛水谷;脾為臟,主消水谷。若脾胃溫和,則能消化。今虛勞,血氣衰少,脾胃冷弱,故不消谷也。

    五、虛勞三焦不調候

     三焦者,謂上、中、下也。若上焦有熱,則胸膈痞滿,口苦咽干;有寒則吞酢而吐沫。

    中焦有熱,則身重目黃;有寒則善脹而食不消。下焦有熱,則大便難;有寒則小腹痛而小便數。三焦之氣,主焦熟水谷,分別清濁,若不調平,則生諸病。

    四十一、虛勞舌腫候

    心候舌,養于血,勞傷血虛,為熱氣所乘。又,脾之大絡,出于舌下。若心脾有熱,故令舌腫。

       


    四十二、虛勞手足皮剝候

    此由五臟之氣虛少故也。血行通榮五臟,五臟之氣,潤養肌膚,虛勞內傷,血氣衰弱,不能外榮于皮,故皮剝也。

    四十三、虛勞浮腫候

    腎主水,脾主土。若脾虛則不能克制于水,腎虛則水氣流溢,散于皮膚,故令身體浮腫。若氣血俱澀,則多變為水病也。

    四十四、虛勞煩悶候

    此由陰陽俱虛,陰氣偏少,陽氣暴勝,則熱乘于心,故煩悶也。

    二、腰痛不得俯仰候

    腎主腰腳,而三陰三陽、十二經、八脈,有貫腎絡于腰脊者。勞損于腎,動傷經絡,又為風冷所侵,血氣擊搏,故腰痛也。陽病者,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陰陽俱受邪氣者,故令腰痛而不能俯仰。

    《養生方·導引法》云∶伸兩腳,兩手指著足五指上。愈腰折不能低著,唾血、久疼愈又云∶長伸兩腳,以兩手捉足五指七通。愈折腰不能低仰也。

    三、風濕腰痛候

    勞傷腎氣,經絡既虛,或因臥濕當風,而風濕乘虛搏于腎經,與血氣相擊而腰痛,故云風濕腰痛。

    四、卒腰痛候

    夫勞傷之人,腎氣虛損,而腎主腰腳,其經貫腎絡脊,風邪乘虛卒入腎經,故卒然而患腰痛。

    五、久腰痛候

    夫腰痛,皆由傷腎氣所為。腎虛受于風邪,風邪停積于腎經,與血氣相擊,久而不散,故久腰痛。

    二、渴病候

    五臟六腑,皆有津液。若臟腑因虛實而生熱者,熱氣在內,則津液竭少,故渴也。夫渴數飲,其人必眩,背寒而嘔者,因利虛故也。

    診其脈,心脈滑甚為善渴。其久病變,或發癰疽,或成水疾。

    三、大渴后虛乏候

    夫人渴病者,皆由臟腑不和,經絡虛竭所為。故病雖瘥,血氣未復,仍虛乏也。

    四、渴利候

     渴利者,隨飲小便故也。由少時服乳石,石熱盛時,房室過度,致令腎氣虛耗,下焦生熱,熱則腎燥,燥則渴,然腎虛又不得傳制水液,故隨飲小便。以其病變,多發癰疽。以其內熱,小便利故也,小便利則津液竭,津液竭則經絡澀,經絡澀則榮衛不行,榮衛不行,則熱氣留滯,故成癰疽膿。

    五、渴利后損候

    夫渴利病后,榮衛虛損,臟腑之氣未和,故須各宣暢也。

    二、解散痰癖候

    服散而飲過度,將適失宜,衣濃食溫,則飲結成痰癖。其狀∶痰多則胸膈痞滿,頭眩痛;癖結則心脅結急是也。

    三、解散除熱候

    夫服散之人,覺熱則洗,覺饑則食。若洗、食不時,失其節度,令石勞壅結,痞塞不解而生熱,故須以藥除之。

    四、解散浮腫候

    服散而浮腫者,由食飲溫而久不自勞,藥勢與血氣相并,使氣壅在肌膚,不得宣散,故令浮腫?;蛲庥酗L濕,內有停水,皆與散勢相搏,致令煩熱而氣壅滯,亦令浮腫。若食飲溫,不自勞而腫者,但煩熱虛腫而已。其風濕停水而腫者,則必腫而煩熱,或小便澀而腫。

    五、解散渴候

    夫服石之人,石勞歸于腎,而勢沖腑臟,腑臟既熱,津液竭燥,腎惡燥,故渴而引飲也。

    二、傷寒發汗不解候

     傷寒初一日至二日,病在皮膚,名為在表。表者陽也,法宜發汗。今發汗而不解者,此是陽不受病。陽受病者,其人身體疼痛,發熱而惡寒,敕嗇拘急,脈洪大者,有此證候,則為病在表,發汗則愈。若但煩熱,不惡寒,身不疼痛,此為表不受病,故雖強發其汗,而不能解也。

    三、傷寒取吐候

    傷寒大法,四日病在胸膈,當吐之愈。有得病二、三日,便心胸煩悶,此為毒瓦斯已入,有痰實者,便宜取吐。

    四、中風傷寒候

    中風傷寒之狀,陽浮而陰弱。陽浮熱自發,陰弱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吸吸發熱,鼻鳴干嘔,此其候也。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其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常,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即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齊頸而還。腹滿微喘,口干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言,甚者至噦,手足躁擾,尋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陽明中風,口苦而咽干,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陽明病,能食為中風;不能食,為中寒。

    少陽中風,兩耳無聞,目赤,胸中滿而煩,不可吐之,吐之則悸而驚。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其脈陽微陰澀而長,為欲愈。

    少陰中風,其脈陽微陰浮,為欲愈。

    厥陰中風,其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五、傷寒一日候

    傷寒一日,太陽受病,太陽者,膀胱之經也,為三陽之首,故先受病。其脈絡于腰脊,主于頭項。故得病一日,而頭項背膊腰脊痛也。

    三十五、傷寒五臟熱候

    傷寒病,其人先苦身熱,嗌干而渴,飲水即心下滿,灑淅身熱,不得汗,惡風,時咳逆者,此肺熱也。若其人先苦身熱嗌干,而小腹繞臍痛,腹下滿,狂言默默,惡風欲嘔者,此肝熱也。若其人行若手掌心熱,煩心欲嘔,身熱心下滿,口干不能多飲,目黃,汗不出,欲得寒水,時妄笑者,此心熱也。若其人先苦身熱,四肢不舉,足脛寒,腹滿欲嘔而泄,惡聞食臭者,此脾熱也。若其人先苦嗌干,內熱連足脛,腹滿大便難,小便赤黃,腰脊痛者,此腎熱也。

    三十六、傷寒變成黃候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必發黃。若被火,額上微汗出,而但小便不利,亦發黃。其人狀,變黃如橘色,或如桃枝色,腹微滿,此由寒濕氣不散,瘀熱在于脾胃故也。

    三十七、傷寒心腹脹滿痛候

    此由其人先患冷癖,因發熱病,服冷藥及飲冷水,結在心下,此為臟虛動于舊癖故也。

    或吐下以后,病不解,內外有熱,故心腹脹滿痛,此為有實也。

    三十八、傷寒宿食不消候

    此謂被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煩熱不解,腹滿而痛,此為胃內有干糞,挾宿食故也?;蛳然己?,因有宿食,又感于傷寒,熱氣相搏,故宿食不消。

    二、時氣一日候

    時氣病一日,太陽受病,太陽為三陽之首,主于頭項,故得病一日,頭項腰脊痛。

    三、時氣二日候

    時氣病二日,陽明受病。陽明主于肌肉,其脈絡鼻入目,故得病二日,肉熱,鼻干不得眠。夫諸陽在表,始受病,故可摩膏火炙,發汗而愈。

    四、時氣三日候

    時氣病三日,少陽受病。少陽脈循于脅,上于頸耳,故得病三日,胸脅熱而耳聾也。三陽經絡始相傳病,未入于臟,故可汗而愈。

    五、時氣四日候

    時氣病四日,太陰受病。太陰為三陰之首。三日以后,諸陽受病訖,即傳之于陰。太陰之脈,絡于脾,主于喉嗌,故得病四日,腹滿而嗌干。其病在胸膈,故可吐而愈也。

    二、熱病一日候

    熱病一日,病在太陽。太陽主表,表謂皮膚也。病在皮膚之間,故頭項腰脊疼痛。

    三、熱病二日候

    熱病二日,陽明受病。病在肌肉,故肉熱鼻干不得眠。故可摩膏火炙發汗而愈。

    四、熱病三日候

    熱病三日,少陽受病。諸陽相傳病訖,病猶在表,未入于臟,故胸脅熱而耳聾。故可發汗而愈。

    五、熱病四日候

    熱病四日,太陰受病。太陰者,三陰之首也。三陽受病訖,傳入于陰,故毒瓦斯已入胸膈。其病喉干腹滿,故可吐而愈。

    二、溫病一日候

    溫病一日,太陽受病。太陽主表,表謂皮膚也。病在皮膚之間,故頭項腰脊痛。

    三、溫病二日候

    溫病二日,陽明受病。病在于肌肉,故肉熱鼻干,不得眠,故可摩膏火炙,發汗而愈。

    四、溫病三日候

    溫病三日,少陽受病,故胸脅熱而耳聾。三陽始傳病訖,未入于臟,故可發汗而愈。

    五、溫病四日候

    溫病四日,太陰受病。太陰者,三陰之首也。三陽受病訖,傳入于陰,故毒瓦斯入胸膈之內,其病咽干腹滿,故可吐而愈。

    二、疫癘瘡候

    熱毒盛,則生瘡,瘡周匝遍身,狀如火瘡,色赤頭白者毒輕,色黑紫瘀者毒重。亦名豌豆瘡。

    三、瘴氣候

     夫嶺南青草、黃芒瘴,猶如嶺北傷寒也。南地暖,故太陰之時,草木不黃落,伏蟄不閉藏,雜毒因暖而生。故嶺南從仲春訖仲夏,行青草瘴,季夏訖孟冬,行黃芒瘴。量其用藥體性,嶺南傷寒,但節氣多溫,冷藥小寒于嶺北。時用熱藥,亦減其錙銖,三分去二。但此病外候小遲,因經絡之所傳,與傷寒不異。然陰陽受病,會同表里,須明識患源,不得妄攻湯艾。假令宿患痼熱,今得瘴毒,毒得熱更煩,雖形候正盛,猶在于表,未入腸胃,不妨溫而汗之。已入內者,不妨平而下之。假令本有冷,今得溫瘴,雖暴壯熱煩滿,視寒正須溫藥汗之,汗之不歇,不妨寒藥下之。夫下利治病等藥在下品,藥性兇毒,專主攻擊,不可恒服,疾去即止。病若日數未入于內,不可預服利藥,藥盡胃虛,病必乘虛而進。此不可輕治。治不瘥,成黃膽;黃膽不瘥,為尸疸。尸疸疾者,嶺南中瘴氣,土人連歷不瘥,變成此病,不須治也。嶺北客人,猶得斟酌救之。病前熱而后寒者,發于陽;無熱而惡寒者,發于陰。發于陽者,攻其外;發于陰者,攻其內。其一日、二日,瘴氣在皮膚之間,故病者頭痛惡寒,腰背強重。若寒氣在表,發汗及針必愈。三日以上,氣浮于上,填塞心胸,使頭痛胸滿而悶,宜以吐藥,吐之必愈。五日以上,瘴氣深結在臟腑,故腹脹身重,骨節煩疼,當下之?;蛉说貌【?,方告醫,醫知病深,病已成結,非可發表解肌,所當問病之得病本末,投藥可專根據次第也。

    一、瘧病候

    夏日傷暑,秋必病瘧。瘧之發以時者,此是邪客于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常大會于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此所以日作常晏也。衛氣之行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一日下至尾,二十二日入脊內,注于伏沖之脈,其氣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氣既上,故其病稍早發。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五臟,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日作,故間日蓄積乃作。夫衛氣每至于風府,腠理而開,開則邪入焉。其衛氣日下一節,其氣之發也,不當風府,其日作者奈何?然風府無常,衛氣之所應,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舍,則其病已風之與瘧也,相與同類,而風獨常在也,而瘧特以時休何也?由風氣留其處,瘧氣隨經絡沉以內薄,故衛氣應乃作。陽當陷而不陷,陰當升而不升,為邪所中,陽遇邪則卷,陰遇邪則緊,卷則惡寒,緊則為栗,寒栗相搏,故名瘧。弱乃發熱,浮乃汗出,旦中旦發,暮中暮發。夫瘧,其人形瘦,皮必栗。

    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愈,月盡解。

    足太陽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后熱,渴,渴止汗出,難已,刺中出血。

    足少陽瘧,令人身體解倦,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

    足陽明瘧,令人先寒,灑淅灑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光火氣乃快然,刺足陽明腳跗上。

    足太陰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之。

    足少陰瘧,令人吐嘔甚,久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而處,其病難止。

    足厥陰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小便,意恐懼,氣不足,腸中悒悒,刺足厥陰。

    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刺手太陰、陽明。

    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及寒多,寒不甚,熱甚,刺手少陰。

    肝瘧,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刺足厥陰見血。

    脾瘧者,令人疾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刺足太陰。

    腎瘧,令人灑灑,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眩然,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

    胃瘧,令人且病也。善饑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

    肺病為瘧者,乍來乍去,令人心寒,寒甚則熱發,善驚,如有所見,此肺瘧證也。若人本來語聲雄,恍惚爾不亮,拖氣用力,方得出言,而反于常人,呼共語,直視不應,雖曰未病,勢當不久。此即肺病聲之候也。察病觀疾,表里相應,根據源審治,乃不失也。

    心病為瘧者,令人心煩,其病欲飲清水多,寒少熱甚。若人本來心性和雅,而急卒反于常倫,或言未竟便住,以手剔腳爪,此久必死,禍雖未及,呼曰行尸。此心病聲之候也,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可治者,明而察之。

    肝病為瘧者,令人色蒼蒼然,氣息喘悶,戰掉,狀如死者。若人本來少于悲恚,忽爾嗔怒,出言反常,乍寬乍急,言未竟,以手向眼,如有所思,若不即病,禍必至矣。此肝病聲之候也,其人若虛,則為寒風所傷;若實,則為熱氣所損。陽則瀉之,陰則補之。

    脾病為瘧者,令人寒則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若其人本來少于喜怒,而忽反常,喜無度,正言鼻笑,不答于人,此是脾病聲之候也。不盈旬月,禍必至也。

    腎病為瘧者,令人凄凄然,腰脊痛而宛轉,大便澀,自掉不定,手足而寒。若人本來不喜不怒,忽然謇而好怒,反于常性,此腎已傷,雖未發覺,是其候也。見人未言而前開口笑,還閉口不聲,舉手閘極腹,此是腎病聲之候。虛實表里,浮沉清濁,宜以察之,逐以治之。

    夫瘧脈者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小緊者,可下之;弦遲者,溫藥已∶脈數而緊者,可發其汗,宜針灸之;脈浮大者,不可針灸,可吐之。

    凡瘧先發如食傾,乃可以治之,過之則失時。

    二、溫瘧候

    夫溫瘧與寒瘧安舍?溫瘧者,得之冬中于風寒,寒氣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脈肉消釋,腠理發泄,因有所用力,邪氣與汗偕出。此病藏于腎,其氣先從內出之于外,如此則陰虛而陽盛,則熱。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后寒,名曰溫瘧。

    瘧先寒而后熱,此由夏傷于大暑,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凄滄之水寒,寒之藏于腠理皮膚之中,秋傷于風,則病盛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于寒而后傷于風,故先寒而后熱,病以時作,名曰寒瘧。先傷于風而后傷于寒,故先熱而后寒,亦以時作,名曰溫瘧。

    夫病瘧六七日,但見熱者,溫瘧矣。

    三、瘧候

    夫瘧者,夏傷于暑也。其病秋則寒甚,冬則寒輕,春則惡風,夏則多汗者,然其蓄作有時。以瘧之始發,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頷,腰脊痛,寒去則外內皆熱,頭痛而渴欲飲,何氣使然?此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陽并于陰,則陰實陽虛,陽明虛則寒栗鼓頷;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于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內外皆熱,則喘而渴欲飲。此得之夏傷于暑,熱氣盛,藏之于皮膚之間,腸胃之外,此榮氣之所舍。此令汗出空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乃得之,及以浴,水氣舍于皮膚之內,與衛氣并居。衛氣者,晝日行陽,夜行于陰,此氣得陽如外出,得陰如內搏,內外相搏,是以日作。

    其間日而作者,謂其氣之舍深,內搏于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

    四、間日瘧候

    此由邪氣與衛氣俱行于風府,而有時相失不相得,故邪氣內搏五臟,則道遠氣深,故其行遲,不能與衛氣偕出,是以間日而作也。

    五、風瘧候

    夫瘧皆生于風。風者,陽氣也,陽主熱,故衛氣每至于風府,則腠理開,開則邪入,邪入則病作。先傷于風,故發熱而后寒栗。

    一、黃病候

    黃病者,一身盡疼,發熱,面色洞黃。七、八日后,壯熱在里,有血當下之法如肝狀。其人少腹內急。

    若其人眼睛澀疼,鼻骨疼,兩膊及項強,腰背急,即是患黃。多大便澀,但令得小便快,即不慮死。不用大便多,多即心腹脹不存。此由寒濕在表,則熱蓄于脾胃,腠理不開,瘀熱與宿谷相搏,煩郁不得消,則大小便不通,故身體面目皆變黃色。

    凡黃候,其寸口近掌無脈,口鼻冷氣,并不可治也。

    二、急黃候

    脾胃有熱,谷氣郁蒸,因為熱毒所加,故卒然發黃,心滿氣喘,命在頃刻,故云急黃也。有得病即身體面目發黃者,有初不知是黃,死后乃身面黃者。其候,得病但發熱心戰者,是急黃也。

    三、黃汗候

    黃汗之為病,身體洪腫,發熱,汗出不渴,狀如風水,汗染衣,色正黃,如柏汁,其脈自沉。此由脾胃有熱,汗出而入水中浴,若水入汗孔中,得成黃汗也。

    四、犯黃候

    有得黃病已瘥,而將息失宜,飲食過度,犯觸禁忌,致病發胃,名為犯黃候。

    五、勞黃候

    脾臟中風,風與瘀熱相搏,故令身體發黃。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發,膀胱急,四肢煩,小便自利,名為勞黃。

    一、病熱候

    夫患熱者,皆由血氣有虛實。邪在脾胃,陽氣有余,陰氣不足,則風邪不得宣散,因而生熱,熱搏于腑臟,故為病熱也。

    診其脈,關上浮而數,胃中有熱;滑而疾者,亦為有熱;弱者無胃氣,是為虛熱。跗陽脈數者,胃中有熱,熱則消谷引食。跗陽脈粗而浮者,其病難治。若病者苦發熱,身體疼痛,此為表有病,其脈自當浮,今脈反沉而遲,故知難瘥;其人不即得愈,必當死,以其病與脈相反故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偃臥,合兩膝,布兩足而伸腰,口納氣,振腹自極七息。除壯熱疼痛,通兩脛不隨。

    又云∶覆臥去枕,立兩足,以鼻納氣四十所,復以鼻出之。極令微氣入鼻中,勿令鼻知。除身中熱、背痛。

    又云∶兩手卻據,仰頭向日,以口納氣,因而咽之數十。除熱、身中傷、死肌。

    二、客熱候

    客熱者,由人腑臟不調,生于虛熱??陀谏辖?,則胸膈生痰實,口苦舌干;客于中焦,則煩心悶滿,不能下食;客于下焦,則大便難,小便赤澀。

    三、病冷候

    夫虛邪在于內,與衛氣相搏,陰勝者則為寒。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內生寒。

    視其五官,色白為有寒。診其脈,遲則為寒;緊則為寒;澀遲為寒;微者為寒;遲而緩為寒;微而緊為寒;寸口虛為寒。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一足向下踏地,一足長舒向前,極勢,手掌四方取勢,左右換易四七。去腸冷、腰脊急悶、骨疼,令使血氣上下布潤。

    又云∶兩足相合,兩手仰捉兩腳,向上急挽,頭向后振,極勢三七。欲得努足,手兩向舒張,身手足極勢二七。去竅中生百病、下部虛冷。

    又云∶叉跌,兩手反向拓席,漸漸向后,努齊腹向前散氣,待大急還放,來去二七。去齊下冷、腳疼、五臟六腑不和。

    又云∶兩手向后拓腰,蹙膊極勢,左右轉身來去三七。去腹肚齊冷,兩膊急,胸掖不和。

    又云∶互跪,兩手向后,手掌合地,出氣向下。始漸漸向下,覺腰脊大悶還上,來去二七。身正,左右散氣,轉腰三七。去齊下冷悶、解溪內疼痛。

    四、寒熱候

    夫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陽者受氣于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不通則寒獨留于外,故寒栗也。陰虛內生熱者,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熏胸中,故內熱也。陽盛而外熱者,上焦不通利,皮膚致密,腠理閉塞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也。陰盛而內寒者,厥氣上逆,寒氣積于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血凝泣則脈不通,其脈不通,脈則盛大以澀,故中寒。陰陽之要,陰密陽固,若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

    因于露風,乃生寒熱。凡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熱。

    骨寒熱,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本槁,取其少陰于陰股之絡;齒爪槁,死不治。診其脈,沉細數散也。

    五、寒熱往來候

    夫寒氣并于陰則發寒,陽氣并于陽則發熱,陰陽二氣虛實不調,故邪氣更作,寒熱往來也。

    脈緊而數,寒熱俱發,必當下乃愈。脈急如弦者,邪入陽明,寒熱。脾脈小甚為寒熱。

    《養生方》云∶已醉飽食,發寒熱也。

    一、上氣候

    夫百病皆生于氣,故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聚,熱則腠理開而氣泄,憂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

    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食而氣逆上也。喜則氣和,榮衛行通利,故氣緩焉。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使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內,故氣消也??謩t精卻,精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寒則經絡凝澀,故氣收聚也。熱則腠理開,榮衛通,故汗大泄也。憂則心無所寄,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且汗,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思則身心有所止,氣留不行,故氣結矣。

    診寸口脈伏,胸中逆氣,是諸氣上沖朐中。故上氣、面腫、膊息,其脈浮大,不治。上氣,脈躁而喘者,屬肺;肺脹欲作風水,發汗愈。脈洪則為氣。其脈虛寧伏匿者生,牢強者死。喘息低仰,其脈滑,手足溫者,生也;澀而四末寒者,死也。上氣脈數者死,謂其形損故也。其湯燙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云∶飲水勿急咽,久成氣病。

    《養生方·導引法》云∶兩手向后,合手拓腰向上,急勢,振搖臂肘,來去七。始得手不移,直向上向下,盡勢,來去二七,去脊、心、肺氣,壅悶消散。

    又云∶凡學將息人,先須正坐,并膝頭、足;初坐,先足指相對,足跟外扒。坐上,少欲安穩,須兩足跟向內相對。坐上,足指外扒,覺悶痛,漸漸舉身似款便,坐上。待共兩坐相似,不痛,始雙豎腳跟向上,坐上,足指并反向外。每坐常學。去膀胱內冷、膝風冷,足疼、上氣、腰痛,盡自消適也。

    又云∶兩足兩指相向,五息止。引心肺,去咳逆,上氣。極用力,令兩足相向,意止引肺中氣出,病患行肺內外,展轉屈伸,隨適,無有違逆。

    二、卒上氣候

    肺主于氣。若肺氣虛實不調,或暴為風邪所乘,則腑臟不利,經絡痞澀,氣不宣和,則卒上氣也。又因有所怒,則氣卒逆上,甚則變嘔血,氣血俱傷。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兩手交叉頤下,自極,致補氣;治暴氣咳。

    以兩手交頤下,各把兩頤脈,以頤句交中,急牽來著喉骨,自極三通,致補氣充足,治暴氣上氣,寫喉等病,令氣調長,音聲弘亮。

    三、上氣鳴息候

    肺主于氣,邪乘于肺則肺脹,脹則肺管不利,不利則氣道澀,故氣上喘逆,鳴息不通。

    診其肺脈滑甚,為息奔上氣。脈出魚際者,主喘息。其脈滑者生,快者死也。

    四、上氣喉中如水雞鳴候

    肺病令人上氣,兼胸膈痰滿,氣行壅滯,喘息不調,致咽喉有聲如水雞之鳴也。

    五、奔氣候

    夫氣血循行經絡,周而復始,皆有常度。肺為五臟上蓋,主通行于腑臟之氣。若肺受邪,則氣道不利;氣道不利,則諸臟氣壅;則失度,故氣奔急也。

    一、香港腳緩弱候

    凡香港腳病,皆由感風毒所致。得此病,多不即覺,或先無他疾,而忽得之;或因眾病后得之。初甚微,飲食嬉戲,氣力如故,當熟察之。

    其狀∶自膝至腳有不仁,或若痹,或淫淫如蟲所緣,或腳指及膝脛灑灑爾,或腳屈弱不能行,或微腫,或酷冷,或痛疼,或緩從不隨,或攣急;或至困能飲食者,或有不能者,或見飲食而嘔吐,惡聞食臭;或有物如指,發于腸,逕上沖心,氣上者;或舉體轉筋,或壯熱、頭痛;或胸頭沖悸,寢處不欲見明;或腹內苦痛而兼下者;或言語錯亂,有善忘誤者;或眼濁,精神昏憒者。此皆病之證也,若治之緩,便上入腹。入腹或腫,或不腫,胸脅滿,氣上便殺人。急者不全日,緩者或一、二、三日。初得此病,便宜速治之,不同常病。

    病既入臟,其脈有三品,內外證候相似,但脈異耳。若病患脈得浮大而緩,宜服續命湯兩劑。若風盛,宜作越婢湯加術四兩。若脈轉快而緊,宜服竹瀝湯。脈微而弱,宜服風引湯二三劑。此皆多是因虛而得。若大虛乏氣短,可以間作補湯,隨病體之冷熱而用。若未愈,更作竹瀝湯。

    若病患脈浮大而緊快,此是三品之最惡脈。脈或沉細而快者,此脈正與浮大而緊者同是惡脈。浮大者,病在外;沉細者,病在內,治亦不異,當消息以意耳。其形或尚可,而手腳未及至弱,數日之內,上氣便死。如此之脈,急服竹瀝湯,日一劑,湯勢恒令相及,勿令半日之內空無湯也。若服竹瀝湯得下者必佳。此湯竹汁多,服之,皆須熱服。

    不熱,輒停在胸膈,更為人患。若已服數劑,病及脈勢未折,而若脹滿者,可以大鱉甲湯下之。湯熱盡而不得下,可以丸藥助令得下;下后更服竹瀝湯,趣令脈勢折,氣息料理乃佳。

    江東、嶺南,土地卑下,風濕之氣,易傷于人。初得此病,多從下上,所以腳先屈弱,然后毒瓦斯循經絡,漸入腑臟,腑臟受邪,氣便喘滿。以其病從腳起,故名香港腳。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坐,兩足長舒,自縱身,納氣向下,使心內柔和適散;然后屈一足,安膝下,長舒一足,仰足指向上使急;仰眠,頭不至席,兩手急努向前,頭向上努挽。一時各各取勢,來去二七,遞互亦然。去腳疼、腰膊冷、血冷、風痹、日日漸損。

    又云∶覆臥,傍視,立兩踵,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腳中弦痛、轉筋、腳酸疼,腳痹弱。

    又云∶舒兩足坐,散氣向涌泉,可三通。氣徹到始收;右足屈卷,將兩手急捉腳涌泉,挽。足踏手挽,一時取勢。手足用力,送氣向下,三七,不失氣。數尋。去腎內冷氣、膝冷,腳疼也。

    又云∶一足屈之,足指仰,使急;一足安膝頭。散心,兩足跟出氣向下。一手拓膝頭向下急捺,一手向后拓席。一時極勢,左右亦然,二七。去膝髀疼急。

    又云∶一足踏地,一足向后,將足解溪安上。急努兩手,偏相向后,側身如轉,極勢二七,左右亦然。去足疼痛痹急、腰痛也。

    二、香港腳上氣候

    此由風濕毒瓦斯,初從腳上,后轉入腹,而乘于氣,故上氣也。

    三、香港腳痹弱候

    此由血氣虛弱,若受風寒濕毒,與血并行膚腠,邪氣盛,正氣少,故血氣澀,澀則痹,虛則弱,故令痹弱也。

    四、香港腳疼不仁候

    此由風濕毒瓦斯,與血氣相搏,正氣與邪氣交擊,而正氣不宣散,故疼痛。邪在膚腠,血氣則澀,澀則皮膚濃,搔之如隔衣不覺知,是名為痹不仁也。

    五、香港腳痹攣候

    香港腳之病,有挾風毒,風毒則搏于筋,筋為攣。風濕乘于血,則痹,故令痹攣也。

    一、咳嗽候

    咳嗽者,肺感于寒,微者則成咳嗽也。肺主氣,合于皮毛。邪之初傷,先客皮毛,故肺先受之。五臟與六腑為表里,皆稟氣于肺。以四時更王,五臟六腑皆有咳嗽,各以其時感于寒而受病,故以咳嗽形證不同。

    五臟之咳者,乘秋則肺先受之,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聲,甚則唾血。乘夏則心先受之,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仲介介如哽,甚則咽腫喉痹。乘春則肝先受之,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側,兩下滿。乘季夏則脾先受之,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喑喑引于膊背,甚則不可動,動則咳劇。乘冬則腎先受之,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逆。此五臟之咳也。

    五臟咳久不已,傳與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之狀,咳而遺屎。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之狀,咳而失氣,與咳俱出。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

    膀胱咳之狀,咳而遺尿。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于胃,關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又有十種咳。一曰風咳,欲語因咳,言不得竟是也。二曰寒咳,飲冷食,寒入注胃,從肺脈上氣,內外合,因之而咳是也。三曰支咳,心下堅滿,咳則引痛,其脈反遲是也。四曰肝咳,咳而引脅下痛是也。五曰心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陰是也。六曰脾咳,咳而涎出,續續不止,引少腹是也。七曰肺咳,咳而引頸項,而唾涎沫是也。八曰腎咳,咳則耳聾無所聞,引腰、臍中是也。九曰膽咳,咳而引頭痛口苦是也。十曰厥陰咳,咳而引舌本是也。

    診其右手寸口,名氣口以前脈,手陽明經也。其脈浮則為陽,陽實者,病腹滿,善喘咳。微大為肝痹,咳引小腹也??人悦}浮,喘者生,小沉伏匿者死。

    又云∶脈浮直者生,沉硬者死??惹覈I,腹脹且泄,其脈弦急欲絕者死???,脫形發熱,脈小堅急者死??惹屹?,脈形堅大者死??榷蜓?,羸瘦脈大者死。

    二、久咳嗽候

    肺感于寒,微者即成咳嗽,久咳嗽,是連滯歲月,經久不瘥者也。凡五臟俱有咳嗽,不已,則各傳其腑。諸久嗽不已,三焦受之,其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寒氣聚于胃而關于肺,使人多涕唾而變面浮腫,氣逆故也。

    三、咳嗽短氣候

    肺主氣,候皮毛。氣虛為微寒客皮毛,入傷于肺,則不足,成咳嗽。夫氣得溫則宣和,得寒則痞澀、虛則氣不足,而為寒所迫,并聚上肺間,不得宣發,故令咳而短氣也。

    四、咳嗽上氣候

    夫咳嗽上氣者,肺氣有余也。肺感于寒,微者則成咳嗽。肺主氣,氣有余則喘咳上氣。

    此為邪搏于氣,氣壅不得宣發,是為有余,故咳嗽而上氣也。其狀,喘咳上氣,多涕唾,而面目腫,氣逆也。

    五、久咳嗽上氣候

    久咳嗽上氣者,是肺氣虛極,氣邪停滯,故其病積月累年。久不瘥,則胸背痛,面腫,其則唾膿血。

    一、諸淋候

    諸淋者,由腎虛膀胱熱故也。膀胱與腎為表里,俱主水。水入小腸,下于胞,行于陰,為溲便也。腎氣通于陰,陰,津液下流之道也。若飲食不節,喜怒不時,虛實不調,則腑臟不和,致腎虛而膀胱熱也。膀胱,津液之府,熱則津液內溢而流于睪,水道不通,水不上不下,停積于胞,腎虛則小便數,膀胱熱則水下澀。數而且澀,則淋瀝不宣,故謂之為淋。其狀,小便出少起數,小腹弦急,痛引于齊。

    又有石淋、勞淋、血淋、氣淋、膏淋。諸淋形證,各隨名具說于后章,而以一方治之者,故謂之諸淋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偃臥,令兩手布膝頭,邪踵置尻下,口納氣,振腹自極,鼻出氣七息。去淋、數小便。

    又云∶蹲踞,高一尺許,以兩手從外屈膝內入,至足趺上,急手握足五指,極力一通,令內曲入,利腰髖,治淋。

    二、石淋候

    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腎主水,水結則化為石,故腎客沙石。腎虛為熱所乘,熱則成淋。其病之狀,小便則莖里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胱里急,沙石從小便道出。甚者塞痛,令悶絕。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偃臥,令兩手布膝頭,邪踵置尻下,口納氣,振腹自極,鼻出氣七息,去石淋、莖中痛。

    三、氣淋候

    氣淋者,腎虛膀胱熱,氣脹所為也。膀胱與腎為表里,膀胱熱,熱氣流入于胞,熱則生實,令胞納氣脹,則小腹滿,腎虛不能制其小便,故成淋。其狀∶膀胱小腹皆滿,尿澀,常有余瀝是也。亦曰氣癃。診其少陰脈數者,男子則氣淋。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以兩足踵布膝,除癃。

    又云∶偃臥,以兩手布膝頭,取踵置尻下,以口納氣,腹脹自極,以鼻出氣七息,除氣癃,數小便,莖中痛,陰以下濕,小腹痛,膝不隨也。

    四、膏淋候

    膏淋者,淋而有肥,狀似膏,故謂之膏淋,亦曰肉淋。此腎虛不能制于肥液,故與小便俱出也。

    五、勞淋候

    勞淋者,謂勞傷腎氣,而生熱成淋也。腎氣通于陰。其狀∶尿留莖內,數起不出,引小腹痛,小便不利,勞倦即發也。

    一、小便利多候

    小便利多者,由膀胱虛寒,胞滑故也。腎為臟;膀胱,腎之腑也,其為表里,俱主水。

    腎氣下通于陰,腑既虛寒,不能溫其臟,故小便白而多。其至夜尿偏甚者,則內陰氣生是也

    二、小便數候

    小便數者,膀胱與腎俱虛,而有客熱乘之故也。腎與膀胱為表里,俱主水,腎氣下通于陰。此二經既虛,致受于客熱。虛則不能制水,故令數小便熱則水行澀,澀則小便不快,故令數起也。

    診其跗陽脈數,胃中熱,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堅,小便即數。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以兩踵布膝,除數尿。

    又云∶偃臥,令兩手布膝頭,斜踵置尻下,口納氣,振腹自極,鼻出氣七息。去小便數

    三、小便不禁候

    小便不禁者,腎氣虛,下焦受冷也。腎主水,其氣下通于陰。腎虛下焦冷,不能溫制其水液,故小便不禁也。

    尺脈實,小腹牢痛,小便不禁。尺中虛,小便不禁。腎病小便不禁,脈當沉滑,而反浮大,其色當黑反黃,此土之克水,為逆,不治。

    四、小便不通候

    小便不通,由膀胱與腎俱有熱故也。腎主水,膀胱為津液之腑,此二經為表里;而水行于小腸,入胞者為小便。腎與膀胱既熱,熱入于胞,熱氣大盛,故結澀,令小便不通,小腹脹滿氣急。甚者,水氣上逆,令心急腹滿,乃至于死。

    診其脈,緊而滑直者,不得小便也。

    五、小便難候

    小便難者,此是腎與膀胱熱故也。此二經為表里,俱主水,水行于小腸,入胞為小便。

    熱氣在于臟腑,水氣則澀,其熱勢微,故但小便難也。

    診其尺脈浮,小便難。尺脈濡,小便難。尺脈緩,小便難有余瀝也。

       

    一、大便難候

    大便難者,由五臟不調,陰陽偏有虛實,謂三焦不和,則冷熱并結故也。

    胃為水谷之海,水谷之精,化為榮衛,其糟粕行之于大腸以出也。五臟三焦既不調和,冷熱壅澀,結在腸胃之間。其腸胃本實,而又為冷熱之氣所并,結聚不宣,故令大便難也。

    又云∶邪在腎,亦令大便難。所以爾者,腎臟受邪,虛而不能制小便,則小便利,津液枯燥,腸胃干澀,故大便難。

    又,渴利之家,大便也難,所以爾者,為津液枯竭,致令腸胃干燥。

    診其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手少陰經也。脈沉為陰,陰實者,病苦閉,大便不利,腹滿四肢重,身熱苦胃脹。右手關上脈陰實者,脾實也,苦腸中伏伏如牢狀,大便難。脈緊而滑跗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大便難而腳痛,此虛寒從上向下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偃臥,直兩手,捻左右脅。除大便難、腹痛、腹中寒??诩{氣,鼻出氣,溫氣咽之數十,病愈。

    二、大便不通候

    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臟不和,冷熱之氣不調,熱氣偏入腸胃,津液竭燥,故令糟粕痞結,壅塞不通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龜行氣,伏衣被中,覆口鼻頭面,正臥,不息九通,微鼻出氣

    三、大便失禁候

    大便失禁者,由大腸與肛門虛弱冷滑故也。肛門,大腸之候也,俱主行糟粕,既虛弱冷滑,氣不能溫制,故使大便失禁。

    四、關格大小便不通候

    關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大便不通,謂之內關;小便不通,謂之外格;二便俱不通,為關格也。由陰陽氣不和,榮衛不通故也。陰氣大盛,陽氣不得榮之,曰內關。陽氣大盛,陰氣不得榮之,曰外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曰關格。關格則陰陽氣痞結,腹內脹滿,氣不行于大小腸,故關格而大小便不通也。

    又風邪在三焦,三焦約者,則小腸痛內閉,大小便不通。日不得前后,而手足寒者,為三陰俱逆,三日死也。

    診其脈來浮牢且滑直者,不得大小便也。

    五、大小便難候

    大小便難者,由冷熱不調,大小腸有游氣,游氣在于腸間,搏于糟粕,溲便不通流,故診其尺脈滑而浮大,此為陽干于陰,其人苦小腹痛滿,不能尿,尿即陰中痛,大便亦然。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正坐,以兩手交背后,名曰帶便。愈不能大便,利腹,愈虛羸。反叉兩手著背上,推上使當心許,坐,反到九通。愈不能大小便,利腹,愈虛羸也

    一、肝病候

    肝象木,旺于春;其脈弦,其神魂,其華在爪,其充在筋,其聲呼,其臭臊,其味酸,其液泣,其色青,其藏血;足厥陰其經也。與膽合,膽為腑而主表,肝為臟而主里。

    肝氣盛,為血有余,則病目赤,兩脅下痛引小腹,善怒。氣逆則頭眩,耳聾不聰,頰腫,是肝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肝氣不足,則病目不明,兩脅拘急,筋攣,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恐,如人將捕之,是肝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于四時∶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待于冬;起于春。于日∶愈在丙??;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待于壬癸;起于甲乙。于時∶平旦慧,下哺甚,夜半靜。禁當風。

    肝部,左手關上是也。平肝脈來,綽綽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氣為本。春,肝木王,其脈弦細而長,是平脈也。反得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乘肝,子之扶母,雖病當愈;反得沉濡滑者,是腎乘肝,母之歸子,雖病當愈;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肝,為土之陵木,土之畏木,雖病不死。病肝脈來,盛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賾賾然,如新張弓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

    《養生方》云∶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闊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春志生。生而勿殺,與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也;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于肝,夏變為寒,則奉長生者少。

    《養生方·導引法》云∶肝臟病者,愁憂不樂,悲思嗔怒,頭旋眼痛,呵氣出而愈。

    二、心病候

    心象火,旺于夏。其脈如鉤而洪大,其候舌,其聲言,其臭焦,其味苦,其液汗,其養血,其色赤,其藏神;手少陰其經也。與小腸合,小腸為腑而主表,心為臟而主里。

    心氣盛,為神有余,則病胸內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膊胛間痛,兩臂內痛,喜笑不休,是心氣之實也,則宜瀉之。心氣不足,則胸腹大,脅下與腰背相引痛,驚悸,恍惚,少顏色,舌本強,善憂悲,是為心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于四時∶病在心,愈于長夏;長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待于春;起于夏。于日;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待于甲乙;起于丙丁。于時∶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禁溫衣熱食。

    心部,在左手寸口是也。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瑯,曰心平。夏以胃氣為本。

    夏,心火王,其脈浮,洪大而散,名曰平脈也。反得沉濡滑者,腎之乘心,水之克火,為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弦而長,是肝乘心,母歸子,雖病當愈;反得大而緩,是脾乘心,子之扶母,雖病當愈;反得微澀而短,是肺之乘心,金之陵火,為微邪,雖病不死。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死心脈來,前曲后倨,如操帶鉤,曰心死;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累累然。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云∶夏三月,此謂蕃莠。天地氣交,萬物英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瘧。

    《養生方·導引法)云∶心臟病者,體有冷熱。若冷,呼氣出;若熱,吹氣出。

    又云∶左脅側臥,口納氣,申臂直腳,以鼻出之。周而復始,除心下不便也。

    三、脾病候

    脾象土,王于長夏。其脈緩,其形口,其聲歌,其臭香,其味甘,其液涎,其養形肉,其色黃而藏意;足太陰其經也。與胃合,胃為腑主表,脾為臟主里。

    脾氣盛,為形有余,則病腹脹,溲不利,身重苦饑,足萎不收,行善,腳下痛,是為脾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脾氣不足,則四肢不用,后泄,食不化,嘔逆,腹脹,腸鳴,是為脾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于四時∶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待于夏;起于長夏。于日∶愈于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待于丙??;起于戊己。于時∶日慧,平旦甚,下晡靜。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以瀉之;甘以補之。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

    脾部,在右手關上是也。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長夏以胃氣為本。

    六月,脾土旺,其脈大,阿阿而緩,名曰平脈也。反得弦而急,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為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微澀而短,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不治自愈;反得浮而洪者,是心乘脾,母之歸子,當瘥不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脾,水之陵,土,為微邪,當瘥。

    脾脈長長而弱,來疏去,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盡。病脾脈來,實而盛數,如雞舉足,曰脾??;死脾脈來,堅銳如烏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溜,曰脾死;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其色青黃不澤,毛折乃死。

    《養生方·導引法》云∶脾臟病者,體面上游風習習,痛,身體癢,煩悶疼痛,用嘻氣

    四、肺病候

    肺象金,旺于秋。其脈如毛而浮,其候鼻,其聲哭,其臭腥,其味辛,其液涕,其養皮毛,其藏氣,其色白,其神魄;手太陰其經。與大腸合,大腸為腑主表,肺為臟主里。

    肺氣盛,為氣有余,則病喘咳上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脛、足皆痛,是為肺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肺氣不足,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干,是為肺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于四時∶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長夏;起于秋。于日∶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于時∶下晡慧,夜半靜,日中甚。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禁寒飲食、寒衣。

    肺部,在右手關前寸口是也。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秋以胃氣為本。秋,肺金王,其脈浮澀而短,是曰平脈也。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肺,火之克金,為大逆,十死不治也;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肺,子之扶母,病不治自愈;反得緩大而長阿阿者,是脾之乘肺,母之歸子,雖病當愈;反得弦而長者,是肝之乘肺,木之陵金,為微邪,雖病當愈。肺脈來泛泛而輕,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盡。病肺脈來,上下如循雞羽,曰肺病。肺病,其色白,身體但寒無熱,時時欲咳,其脈微遲,為可治。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

    秋胃微毛曰平,胃氣少毛多曰肺病,但如毛無胃氣曰死。毛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真肺脈至,大而虛,如毛羽中人膚。其色赤白不澤,毛折乃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云∶多語則氣爭,肺脹口燥。

    又云∶秋三月,此為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形。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也,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

    《養生方·導引法》云∶肺臟病者,體胸背痛滿,四肢煩悶,用噓氣出。

    又云∶以兩手據地覆之,口納氣,鼻出之,除胸中、肺中病也。

    五、腎病候

    腎象水,旺于冬。其脈如石而沉,其候耳,其聲呻,其臭腐,其味咸,其液唾,其養骨,其色黑,其神志;足少陰其經也。與膀胱合,膀胱為腑主表,腎為臟主里。

    腎氣盛,為志有余,則病腹脹,飧泄,體腫,喘咳,汗出,憎風,面目黑,小便黃,是為腎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腎氣不足,則厥,腰背冷,胸內痛,耳鳴苦聾,是為腎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于四時∶病在腎,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長夏;長夏不死,待于秋;起于冬。于日∶愈于甲乙;甲乙不愈,加于戊己;戊己不死,待于庚辛;起于壬癸。于時∶夜半慧,日乘四季甚,下晡靜。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咸以瀉之,苦以補之。無犯塵垢,無衣炙衣。

    腎部,在左手關后尺中是也。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氣為本。冬,腎水王,其脈沉濡而滑,名曰平脈也。反得浮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腎,土之克水,為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腎,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弦細長者,是肝之乘腎,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腎,火之陵水,為微邪,雖病,治之不死也。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腎風水,其脈大緊,身無痛,形不瘦,不能食,善驚,驚以心萎者死。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冬胃微石曰平,胃少石多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藏真下于腎,腎藏骨髓之氣。真腎脈至,搏而絕,如彈石辟辟然。其色黃黑不澤,毛折乃死。諸真藏脈見者,皆死不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云∶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也,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萎厥。

    《養生方·導引法》云∶腎臟病者,咽喉窒塞,腹滿耳聾,用氣出。

    又云∶兩足交坐,兩手捉兩足解溪,換之,極勢,頭仰,來去七。去腎氣壅塞。

    一、心痛候

    心痛者,風冷邪氣乘于心也。其痛發,有死者,有不死者,有久成疹者。

    心為諸臟主而藏神,其正經不可傷,傷之而痛,為真心痛,朝發夕死,夕發朝死。

    心有支別之絡脈,其為風冷所乘,不傷于正經者,亦令心痛,則乍間乍甚,故成疹不死。

    又,心為火,與諸陽會合,而手少陰心之經也。若諸陽氣虛,少陰之經氣逆,謂之陽虛陰厥,亦令心痛,其痛引喉是也。

    又,諸臟虛受病,氣乘于心者,亦令心痛,則心下急痛,謂之脾心痛也。

    足太陰為脾之經,與胃合。足陽明為胃之經,氣虛逆乘心而痛。其狀腹脹,歸于心而痛甚,謂之胃心痛也。

    腎之經,足少陰是也,與膀胱合;膀胱之經,足太陽是也。此二經俱虛而逆,逆氣乘心而痛者,其狀下重,不自收持,苦泄寒中,為腎心痛也。

    診其心脈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寸口脈沉緊,苦心下有寒,時痛。關上脈緊,心下苦痛。左手寸口脈沉,則為陰絕;陰絕者,無心脈也,苦心下毒痛。

    二、久心痛候

    心為諸臟主,其正經不可傷,傷之而痛者,則朝發夕死,夕發朝死,不暇展治。其久心痛者,是心之支別絡脈,為風邪冷熱所乘痛也,故成疹不死,發作有時,經久不瘥也。

    三、心懸急懊痛候

    心與小腸,合為表里,俱象于火,而火為陽氣也。心為諸臟主,故正經不受邪。若為邪所傷而痛,即死。若支別絡脈為風邪所乘而痛,則經久成疹。其痛懸急懊者,是邪迫于陽,氣不得宣暢,壅瘀生熱,故心如懸而急,煩懊痛也。

    四、心痛多唾候

    心痛而多唾者,停飲乘心之絡故也。停飲者,水液之所為也。心氣通于舌,心與小腸合,俱象火;小腸,心之腑也,其水氣下行于小腸,為溲便,則心絡無有停飲也。膀胱與腎俱象水,膀胱為腎之腑,主藏津液;腎之液上為唾,腎氣下通于陰,若腑臟和平,則水液下流宣利;若冷熱相乘,致腑臟不調,津液水飲停積,上迫于心,令心氣不宣暢,故痛而多唾也。

    五、心痛不能飲食候

    心痛而不能飲食者,積冷在內,客于脾而乘心絡故也。心,陽氣也;冷,陰氣也。冷乘于心,陰陽相乘,冷熱相擊,故令痛也。脾主消水谷,冷氣客之,則脾氣冷弱,不勝于水谷也。心為火,脾為土,是母子也,俱為邪所乘,故痛,復不能飲食也。

    一、腹痛候

    腹痛者,由腑臟虛,寒冷之氣,客于腸胃、募原之間,結聚不散,正氣與邪氣交爭相擊,故痛。其有陰氣搏于陰經者,則腹痛而腸鳴,謂之寒中。是陽氣不足,陰氣有余者也。

    診其寸口脈沉而緊,則腹痛。尺脈緊,臍下痛。脈沉遲,腹痛。脈來觸觸者,少腹痛。

    脈陰弦,則腹痛。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其脈當沉。若細而反浮大,故當愈矣。其人不即愈者,必當死,以其病與脈相反故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治股、脛、手臂痛法∶屈一脛、臂中所痛者,正偃臥,口鼻閉氣,腹痛,以意推之,想氣往至痛上,俱熱即愈。

    又云∶偃臥,展兩脛、兩手,仰足指,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

    又云∶正偃臥,以口徐徐納氣,以鼻出之。除里急。飽食后咽氣數十,令溫中;若氣寒者,使人干嘔腹痛??诩{氣七十所,大振腹;咽氣數十,兩手相摩,令熱,以摩腹,令氣下又云∶偃臥,仰兩足、兩手,鼻納氣七息。除腹中弦切痛。

    二、久腹痛候

    久腹痛者,臟腑虛而有寒,客于腹內,連滯不歇,發作有時。發則腸鳴而腹絞痛,謂之寒中,是冷搏于陰經,令陽氣不足,陰氣有余也。寒中久痛不瘥,冷入于大腸,則變下痢。

    所以然者,腸鳴氣虛故也,腸虛則泄,故變下痢也。

    三、腹脹候

    腹脹者,由陽氣外虛,陰氣內積故也。陽氣外虛,受風冷邪氣;風冷,陰氣也。冷積于腑臟之間不散,與脾氣相擁,虛則脹,故腹滿而氣微喘。

    診其脈,右手寸口氣口以前,手陽明經也,脈浮為陽,按之牢強,謂之為實。陽實者,病腹滿,氣喘嗽。右手關上脈,足太陰經也,陰實者,病腹脹滿,煩擾不得臥也;關脈實,即腹滿響;關上脈浮而大,風在胃內,腹脹急,心內澹澹,食欲嘔逆;關脈浮,腹滿不欲食,脈浮為是虛滿。

    左手尺中神門以后脈,足少陰經。沉者為陰,陰實者,病苦小腹滿。左手尺中陰實者,腎實也,苦腹脹善鳴。左手關后尺中脈浮為陽,陽實者,膀胱實也,苦少腹滿,引腰痛。脈來外澀者,為奔腹脹滿也,病苦腹滿而喘。

    脈反滑利而沉,皆為逆,死不治。腹脹脈浮者生,虛小者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蹲坐,住心,卷兩手,發心向下,左右手搖臂,遞互欹身,盡膊勢,卷頭筑肚,兩手沖脈至臍下,來去三七。漸去腹脹肚急悶,食不消化。

    又云∶腹中苦脹,有寒,以口呼出氣,三十過止。

    又云∶若腹中滿,食飲苦飽,端坐伸腰,以口納氣數十,滿吐之,以便為故,不便復為之。有寒氣,腹中不安,亦行之。

    又云∶端坐,伸腰,口納氣數十。除腹滿、食飲過飽、寒熱、腹中痛病。

    又云∶兩手向身側一向,偏相極勢;發頂足,氣散下,欲似爛物解散。手掌指直舒,左右相皆然,去來三七;始正身,前后轉動膊腰七。去腹肚脹,膀胱、腰脊臂冷,血脈急強,悸也。

    又云∶苦腹內滿,飲食善飽,端坐伸腰,以口納氣數十,以便為故,不便復為。

    又云∶脾主土,土暖如人肉,始得發汗,去風冷邪氣。若腹內有氣脹,先須暖足,摩臍上下并氣海,不限遍數,多為佳。始得左回右轉三七。和氣如用,要用身內一百一十三法,回轉三百六十骨節,動脈搖筋,氣血布澤,二十四氣和潤,臟腑均調,和氣在用。頭動轉搖振,手氣向上,心氣向下,分明知去知來。莫問平手、欹腰,轉身,摩氣,屈蹙迥動,盡,心氣放散,送至涌泉,一一不失氣之行度。用之有益,不解用者,疑如氣亂。

    四、久腹脹候

    久腹脹者,此由風冷邪氣在腹內不散,與臟腑相搏,脾虛故脹。其脹不已,連滯停積,時瘥時發,則成久脹也。久脹不已,則食不消而變下痢。所以然者,脾胃為表里,脾主消水谷,胃為水谷之海,脾虛,寒氣積久,脾氣衰弱,故食不消也。而冷移入大腸,大腸為水谷糟粕之道路,虛而受冷,故變為痢也。

    一、心腹痛候

    心腹痛者,由腑臟虛弱,風寒客于其間故也。邪氣發作,與正氣相擊,上沖于心則心痛,下攻于腹則腹痛,上下相攻,故心腹絞痛,氣不得息。

    診其脈,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手厥陰經也,沉者為陰,陰虛者,病苦心腹痛,難以言,心如寒狀,心腹痛,不得息。脈細小者生,大堅疾者死。心腹痛,脈沉細小者生,浮大而疾者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行大道,常度日月星辰。清凈以雞鳴,安身臥,嗽口三咽之。

    調五臟,殺蠱蟲,治心腹痛,令人長生。

    二、久心腹痛候

    久心腹痛者,由寒客于腑臟之間,與血氣相搏,隨氣上下,攻擊心腹,絞結而痛。臟氣虛,邪氣盛,停積成疹,發作有時,為久心腹痛也。然心腹久痛,冷氣結聚,連年積歲,日月過深,變為寒疝。

    三、心腹相引痛候

    心腹相引痛者,足太陰之經與絡俱虛,為寒冷邪氣所乘故也。足太陰是脾之脈,起于足大指之端,上循屬脾,絡胃;其支脈,復從胃別上注心。經入于胃,絡注于心。此二脈俱虛,為邪所乘,正氣與邪氣交爭,在于經則胃脘急痛,在于絡則心下急痛。經絡之氣往來,邪正相擊,在于其間,所以心腹相引痛也。

    太陰厥逆,急攣,心腹引于腹也。

    四、心腹脹候

    心腹脹者,臟虛而邪氣客之,乘于心脾故也。足太陰脾之經也,脾虛則脹;足少陰腎之經也,其脈起于足小指之下,循行上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入肺;其支者,從肺出絡于心。臟虛,邪氣客于二經,與正氣相搏,積聚在內,氣并于脾,脾虛則脹,故令心腹煩滿,氣急而脹也。

    診其脈,遲而滑者,脹滿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伸右脛,屈左膝,內壓之,五息。引脾,去心腹寒熱,胸臆邪脹。根據經為之,引脾中熱氣出,去心腹中寒熱,胸臆中邪氣脹滿。久行,無有寒熱、時節之所中傷,名為真人之方。

    五、久心腹脹候

    久心腹脹者,由腑臟不調,寒氣乘之,入并于心脾,脾虛則脹,停積成疹,有時發動,故為久也。久脹不已,脾虛寒氣積,胃氣亦冷。脾與胃為表里也,此則腑臟俱冷,令飲食不消;若寒移入大腸,則變下痢。

    一、水谷痢候

    水谷痢者,由體虛腠理開,血氣虛,春傷于風,邪氣留連在肌肉之內,后遇脾胃大腸虛弱,而邪氣乘之,故為水谷痢也。

    脾與胃為表里,胃者,脾之腑也,為水谷之海;脾者,胃之臟也,其候身之肌肉。而脾氣主消水谷,水谷消,其精化為榮衛,中養臟腑,充實肌膚。大腸,肺之腑也,為傳導之官,變化出焉。水谷之精,化為血氣,行于經脈,其糟粕行于大腸也。肺與大腸為表里,而肺主氣,其候身之皮毛。春陽氣雖在表,而血氣尚弱,其飲食居處,運動勞役,血氣虛者,則為風邪所傷,客在肌肉之間,后因脾胃氣虛,風邪又乘虛而進入于腸胃,其脾氣弱,則不能克制水谷,故糟粕不結聚而變為痢也。

    又新食竟取風,名為胃風。其狀,惡風,頭多汗,膈下塞不通,食飲不下,腹滿,形瘦腹大,失衣則滿,食寒則洞泄。其洞泄者,痢無度也,若胃氣竭者,痢絕則死。

    診其脈微,手足寒,難治也;脈大,手足溫,易治。下白沫,脈沉則生,浮則死。身不熱,脈不懸絕,滑大者生,懸澀者死,以臟期之也。脈絕而手足寒者死,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脈緩時小結生,洪大數者死。懸絕而澀者死,細微而澀者、緊大而滑者死,得代絕脈者亦死。

    《養生方》云∶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精。此秋氣之應也,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

    又云∶五月勿食未成核果及桃棗,發癰癤。不爾,發寒熱,變黃膽,又為泄痢。

    二、久水谷痢候

    夫久水谷痢者,由脾胃大腸虛弱,風邪乘之,則泄痢。虛損不復,遂連滯涉引歲月,則為久痢也。

    然痢久則變嘔噦。胃弱氣逆不下食,故嘔逆也。氣逆而外冷氣乘之,與胃氣相折不通,故噦也。

    嘔又變為,蟲動食于五臟也。凡諸蟲在人腹內,居腸胃之間。痢則腸胃虛弱,蟲動侵食,若上食于臟,則心悶,齒齦紫黑,唇白齒齦生瘡;下食于肛門,則谷道傷爛而開也。

    亦有變為水腫。所以然者,水氣入胃,腸虛則泄。大腸金也,脾土也,金土母子也。脾候身之肌肉,性本克消水谷也。痢由脾弱腸虛,金土氣衰,母子俱病,不復相扶,不能克水,致水氣流溢,浸漬肌肉,故變腫也。

    亦有不及成腫而五臟傷敗,水血并下,而五臟五色隨之而出,謂之五液俱下也。凡如此者多死,而嘔、噦、腫、,治之時有瘥者。若五液俱下者必死,五臟傷敗故也。


    三、赤白痢候

    凡痢皆由榮衛不足,腸胃虛弱,冷熱之氣,乘虛入客于腸間,腸虛則泄,故為痢也。然其痢而赤白者,是熱乘于血,血滲腸內則赤也;冷氣入腸,搏于腸間,津液凝滯則白也;冷熱相交,故赤白相雜。重者,狀如膿涕而血雜之;輕者,白膿上有赤脈薄血,狀如魚脂腦,世謂之魚腦痢也。

    四、久赤白痢候

    久赤白痢者,是冷熱不調,熱乘于血,血滲腸間,與津液相雜而下。甚者腸虛不復,故赤白連滯,久不瘥也。

    凡痢久不瘥,脾胃虛弱,則變嘔噦。胃弱氣逆,故嘔也;氣逆而外有冷折之,不通故噦亦變為,蟲食人五臟也。三尸九蟲,常居人腸胃,腸胃虛則動,上食于五臟,則心懊而悶,齒齦、唇口并生瘡;下食于腸,則肛門傷爛,而谷道開也。輕者可治,重者

    五、赤痢候

    此由腸胃虛弱,為風邪所傷,則挾熱,熱乘于血,則血流滲入腸,與痢相雜下,故為赤

    一、濕候

    濕病,由脾胃虛弱,為水濕所乘,腹內蟲動,侵食成也。多因下利不止,或時病后,客熱結腹內所為。其狀,不能飲食,忽忽喜睡,綿綿微熱,骨節沉重,齒無色,舌上盡白,細瘡如粟。若上唇生瘡,是蟲食五臟,則心煩懊;若下唇生瘡,是蟲食下部,則肛門爛開;甚者腑臟皆被食,齒下上齦悉生瘡,齒色紫黑,利血而濕,由水氣也。

    脾與胃合,俱象土,胃為水谷之海,脾氣磨而消之,水谷之精,化為血氣,以養腑臟。

    若脾胃和,則土氣強盛,水濕不能侵之。脾胃虛弱,則土氣衰微,或受于冷,乍傷于熱,使水谷不消化,糟粕不儐實,則成下利,翻為水濕所傷。若時病之后,腸胃虛熱,皆令三尸九蟲,因虛動作,侵食五臟,上出唇口,下至肛門。胃虛氣逆,則變嘔噦。蟲食腑臟傷敗,利出瘀血,如此者死。其因脾胃虛微,土氣衰弱,為水濕所侵,蟲動成,故名濕也。

    又云∶有天行之濕,初得不覺,行坐不發,恒少氣力,或微利,或不利,病成則變嘔吐,即是蟲內食于臟。

    又云∶有急結濕,先因腹痛下利,膿血相兼出,病成翻大小便不通,頭項滿痛,小腹急滿,起坐不安,亦是內食五臟。凡如此者,雖初證未發于外,而心腹亦常煩懊,至于臨困,口及肛門方復生瘡,即死也。

    二、心候

    心者,由臟虛,諸蟲在腸胃間,因虛而動,攻食心,謂之心。初不覺他病,忽忽嗜睡,四肢沉重。此或食心,則心煩悶懊痛,后乃侵食余處。

    診其脈沉而細,手足冷,內濕在心也。

    三、疳候

    人有嗜甘味多,而動腸胃間諸蟲,致令侵食腑臟,此猶是也。凡食五味之物,皆入于胃,其氣隨其腑臟之味而歸之。脾與胃為表里,俱象土,其味甘,而甘味柔潤于脾胃。

    脾胃潤則氣緩,氣緩則蟲動,蟲動則侵食成疳也。但蟲因甘而動,故名之為疳也。

    其初患之狀,手足煩疼,腰脊無力,夜臥煩躁,昏昏喜妄,嘿嘿眼澀,夜夢顛倒,飲食無味,面失顏色,喜睡,起即頭眩,體重,脛酸疼。其上食五臟,則心內懊惱;出食咽喉及齒齦,皆生瘡,出黑血,齒色紫黑;下食腸胃,下利黑血;出食肛門,生瘡爛開。胃氣虛逆,則變嘔噦。急者數日便死;亦有緩者,止沉嘿,支節疼重,食飲減少,面無顏色,在內侵食,乃至數年,方上食口齒生瘡,下至肛門傷爛,乃死。

    又云∶五疳,一是白疳,令人皮膚枯燥,面失顏色。二是赤疳,內食人五臟,令人頭發焦枯。三是蟯疳,食人脊膂,游行五臟,體重浮腫。四是疳,食人下部疼癢,腰脊攣急。五是黑疳,食人五臟,多下黑血,數日即死。凡五疳,白者輕,赤者次,蟯疳又次之,疳又次之,黑者最重。皆從腸里上食,咽喉齒齦并生瘡,下至谷道傷爛,下利膿血,嘔逆,手足心熱,腰痛嗜睡。秋冬可,春夏極。

    又云∶面青頰赤,眼無精光,唇口燥,腹脹有塊,日日瘦損者是疳。食人五臟,至死不覺。

    又云∶五疳緩者,則變成五蒸。五蒸者,一曰骨蒸,二曰脈蒸,三曰皮蒸,四曰肉蒸,五曰血蒸。其根源初發形候雖異,至于蒸成,為病大體略同。皆令人腰疼心滿,虛乏無力,日漸羸瘦,或寒熱無常,或手足煩熱,或逆冷,或利,或澀,或汗也。五蒸別自有論,與虛勞諸病相從也。

    一、九蟲候

    九蟲者,一曰伏蟲,長四分;二曰蛔蟲,長一尺;三曰白蟲,長一寸;四曰肉蟲,狀如爛杏;五曰肺蟲,狀如蠶;六曰胃蟲,狀如蝦??;七曰弱蟲,狀如瓜瓣;八曰赤蟲,狀如生肉;九曰蟯蟲,至細微,形如菜蟲。

    伏蟲,群蟲之主也?;紫x,貫心則殺人。白蟲相生,子孫轉多,其母轉大,長至四五尺,亦能殺人。肉蟲,令人煩滿。肺蟲,令人咳嗽。胃蟲,令人嘔吐,胃逆喜噦。弱蟲,又名膈蟲,令人多唾。赤蟲,令人腸鳴。蟯蟲,居胴腸,多則為痔,極則為癩,因人瘡處以生諸癰、疽、癬、、、疥、齲蟲,無所不為。

    人亦不必盡有,有亦不必盡多,或偏有,或偏無者。此諸蟲根據腸胃之間,若腑臟氣實,則不為害,若虛則能侵蝕,隨其蟲之動而能變成諸患也。

    二、三蟲候

    三蟲者,長蟲、赤蟲、蟯蟲也。為三蟲,猶是九蟲之數也。長蟲,蛔蟲也,長一尺,動則吐清水,出則心痛,貫心則死。赤蟲,狀如生肉,動則腸鳴。蟯蟲至細微,形如菜蟲也,居胴腸間,多則為痔,極則為癩,因人瘡處,以生諸癰、疽、癬、、、疥、齲蟲,無所不為。

    此既是九蟲內之三者,而今別立名,當以其三種偏發動成病,故謂之三蟲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以兩手著頭相叉,長引氣,即吐之。坐地,緩舒兩腳,以兩手從外抱膝中,疾低頭,入兩膝間,兩手交叉頭上,十二通,愈三尸也。

    又云∶叩齒二七過,輒咽氣二七過,如此三百通乃止。為之二十日,邪氣悉去;六十日,小病愈;百日,大病除,三蟲伏尸皆去,面體光澤也。

    三、蛔蟲候

    蛔蟲者,是九蟲內之一蟲也。長一尺,亦有長五六寸?;蛞蚋K虛弱而動,或因食甘肥而動。其發動則腹中痛,發作腫聚,去來上下,痛有休息,亦攻心痛??谙餐孪鸭巴虑逅?,貫傷心者則死。

    診其脈,腹中痛,其脈法當沉弱而弦,今反脈洪而大,則是蛔蟲也。

    四、寸白蟲候

    寸白者,九蟲內之一蟲也。長一寸而色白,形小褊,因腑臟虛弱而能發動?;蛟骑嫲拙?,一云以桑枝貫牛肉炙食,并食生栗所成。

    又云∶食生魚后,即飲乳酪,亦令生之。其發動則損人精氣,腰腳疼弱。

    又云∶此蟲生長一尺,則令人死。

    五、蟯蟲候

      蟯蟲,猶是九蟲內之一蟲也。形甚細小,如今之蝸蟲狀。亦因腑臟虛弱,而致發動,甚者則能成痔、、疥、癬、癩、癰、疽、諸瘡。

    蟯蟲是人體虛極重者,故蟯蟲因之動作,無所不為也。

    一、積聚候

    積聚者,由陰陽不和,腑臟虛弱,受于風邪,搏于腑臟之氣所為也。腑者,陽也。臟者,陰也。陽浮而動,陰沉而伏。積者陰氣,五臟所生,始發不離其部,故上下有所窮已;聚者陽氣,六腑所成,故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有常處。諸臟受邪,初未能為積聚,留滯不去,乃成積聚。

    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瘧,連歲月不已。以季夏戊己得之,何以言之?肺病當傳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之肥氣季夏得之也。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以秋庚辛得之,何以言之?腎病當傳心,心當傳肺,肺秋適旺,腎冬適旺,旺者不受邪,心欲復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得之也。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膽,飲食不為肌膚。以冬壬癸得之,何以言之?肝病當傳脾,脾當傳腎,腎冬適王,旺者不受邪,脾欲復遠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得之也。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肋下,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灑淅寒熱,喘嗽發肺癰。以春甲乙得之,何以言之?心病當傳肺,肺當傳肝,肝以春適旺,旺者不受邪,肺欲復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息賁以春得之。

    腎之積,名曰賁。發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賁走之狀,上下無時。久不愈,令人喘逆,骨萎少氣。以夏丙丁得之,何以言之?脾病當傳腎,腎當傳心,心夏適旺,旺者不受邪,腎欲復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賁以夏得之。此為五積也。

    診其脈,快而緊,積聚。脈浮而牢,積聚。脈橫者,脅下有積聚。脈來小沉實者,胃中有積聚,不下食,食即吐出。脈來細沉附骨者,積也。脈出在左,積在左;脈出在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以部處之。

    診得肺積脈,浮而毛,按之辟易。脅下氣逆,背相引痛,少氣,善忘,目瞑,皮膚寒,秋愈夏劇。主皮中時痛,如虱緣狀,其甚如針刺之狀,時癢,色白也。

    診得心積脈,沉而芤,時上下無常處。病悸,腹中熱,面赤,咽干,心煩,掌中熱,甚即唾血。主身螈,主血厥,夏瘥冬劇。色赤也。

    診得脾積脈,浮大而長。饑則減,飽則見,起與谷爭,累累如桃李,起見于外。

    腹滿,嘔,泄,腸鳴,四肢重,足脛腫,厥不能臥。主肌肉損,季夏瘥春劇,色黃也。

    診得肝積脈,弦而細。兩脅下痛,邪走心下,足脛寒,脅痛引小腹,男子積疝也,女子病淋也。身無膏澤,喜轉筋,爪甲枯黑,春瘥秋劇,色青也。

    診得腎積脈,沉而急??嗉古c腰相引痛,饑則見,飽則減。病腰痛,小腹里急,口干,咽腫傷爛,目茫茫,骨中寒,主髓厥,喜忘,冬瘥夏劇,色黑也。

    診得心腹積聚,其脈牢強急者生,脈虛弱急者死。

    又積聚之脈,實強者生,沉者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以左足踐右足上。除心下積。

    又云∶病心下積聚,端坐伸腰,向日仰頭,徐以口納氣,因而咽之,三十過而止,開目作。

    又云∶左脅側臥,申臂直腳,以口納氣,鼻吐之,周而復始。除積聚、心下不便。

    又云∶以左手按右脅,舉右手極形。除積及老血。

    又云∶閉口微息,正坐向王氣,張鼻取氣,逼置臍下,小口微出氣,十二通。以除結聚。低頭不息十二通,以消飲食,令身輕強。行之冬月,令人不寒。

    又云∶端坐伸腰,直上,展兩臂,仰兩手掌,以鼻納氣閉之,自極七息,名曰蜀上喬。

    除脅下積聚。

    又云∶向晨,去枕,正偃臥,伸臂脛,瞑目閉口不息,極張腹、兩足,再息,頃間吸腹仰兩足,倍拳,欲自微息定,復為之春三、夏五、秋七、冬九。蕩滌五臟,津潤六腑,所病皆愈。腹有疾積聚者,張吸其腹,熱乃止,瘕散破,即愈矣。

    二、積聚痼結候

    積聚痼結者,是五臟六腑之氣已積聚于內,重因飲食不節,寒溫不調,邪氣重沓,牢痼盤結者也。若久即成癥。

    三、積聚心腹痛候

    積者陰氣,五臟所生,其痛不離其部,故上下有所窮已。聚者陽氣,六腑所成,故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有常處。此皆由寒氣搏于臟腑,與陰陽相擊下上,故心腹痛也。

    診其寸口之脈沉而橫,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聚痛。又,寸口脈細沉滑者,有積聚在脅下,左右皆滿,與背相引痛。

    又云∶寸口脈緊而牢者,脅下腹中有橫積結,痛而泄利。脈微細者生,浮者死。

    四、積聚心腹脹滿候

    積者陰氣,五臟所生,其痛不離其部,故上下有所窮已。聚者陽氣,六腑所成,故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有常處也。積聚成病,蘊結在內,則氣行不宣通,氣搏于腑臟,故心腹脹滿.心腹脹滿則煩而悶,尤短氣也。

    五、積聚宿食候

    積者陰氣,五臟所生,其痛不離其部,故上下有所窮已。聚者陽氣,六腑所成,故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有常處也。積聚而宿食不消者,由臟腑為寒氣所乘,脾胃虛冷,故不消化,留為宿食也。

    診其脈來實,心腹積聚,飲食不消,胃中冷也。

    一、癥候

    癥者,由寒溫失節,致腑臟之氣虛弱,而食飲不消,聚結在內,漸染生長。塊盤牢不移動者,是癥也,言其形狀,可征驗也。若積引歲月,人即柴瘦,腹轉大,診其脈弦而伏,其癥不轉動者,必死。

    二、瘕候

    瘕者,皆由寒溫不調,飲食不化,與臟氣相搏結所生也。其病不動者,直名為。若病雖有結瘕,而可推移者,名為瘕。瘕者,假也,謂虛假可動也。

    候其人發語聲嘶,中聲濁而后語乏氣拖舌,語而不出。此人食結在腹,病寒,口里常水出,四體灑灑常如發瘧,飲食不能,常自悶悶而痛,此食癥病也。

    診其脈,沉而中散者,寒食癥也。脈弦緊而細,癥也。若在心下,則寸口脈弦緊;在胃脘,則關上弦緊;在臍下,則尺中弦緊。脈癥法,左手脈橫,癥在左;右手脈橫,癥在右。脈頭大在上,頭小在下。脈來遲而牢者,為病癥也。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寸口脈結者,瘕。脈弦而伏,腹中有癥,不可轉動,必死,不治故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云∶飲食大走,腸胃傷,久成瘕,時時結痛。

    《養生方·導引法》云∶向晨,去枕,正偃臥,伸臂脛,瞑目閉口無息,極張腹、兩足再息。頃間吸腹仰兩足,倍拳,欲自微息定,復為之。春三、夏五、秋七、冬九。蕩滌五臟,津潤六腑,所病皆愈。腹有疾積聚者,張吸其腹,熱乃止。瘕散破即愈矣。

    三、暴癥候

    暴癥者,由腑臟虛弱,食生冷之物,臟既虛弱,不能消之,結聚成塊,卒然而起,其生無漸,名曰暴癥也。本由臟弱,其癥暴生,至于成病,死人則速。

    四、鱉癥候

    鱉癥者,謂腹內結如鱉之形狀。有食鱉觸冷不消生癥者,有食諸雜物得冷不消,變化而作者。此皆脾胃氣弱而遇冷,不能克消故也。病結成,推之不動移是

    五、虱癥候

    人有多虱而性好嚙之,所嚙既多,腑臟虛弱,不能消之,不幸變化生癥,而患者亦少。俗云虱癥人見虱必嚙之,不能禁止。虱生長在腹內,時有從下部出,亦能斃人。

    一、諸疝候

    諸疝者,陰氣積于內,復為寒氣所加,使榮衛不調,血氣虛弱,故風冷入其腹內而成疝也。疝者,痛也?;蛏俑雇?,不得大小便;或手足厥冷,繞臍痛,白汗出;或冷氣逆上搶心腹,令心痛;或里急而腹痛。此諸候非一,故云諸疝也。

    脈弦緊者,疝也。

    二、寒疝候

    寒疝者,陰氣積于內,則衛氣不行,衛氣不行,則寒氣盛也。故令惡寒不欲食,手足厥冷,繞臍痛,白汗出,遇寒即發,故云寒疝也。其脈弦緊者是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蹲踞,以兩手舉足,蹲極橫。治氣沖腫痛,寒疝入上下。

    致腎氣法∶蹲踞,以兩手捉趾令離地,低跟極橫挽,自然一通,愈榮沖中痛。


    三、寒疝心痛候

    夫寒疝心痛,陰氣積結所生也。陰氣不散,則寒氣盛;寒氣盛,則痛上下無常,言冷氣上沖于心,故令心痛也。

    四、寒疝腹痛候

    此由陰氣積于內,寒氣結搏而不散,腑臟虛弱,故風邪冷氣與正氣相擊,則腹痛里急,故云寒疝腹痛也。


    五、寒疝心腹痛候

    此由腑臟虛弱,風邪客于其間,與真氣相擊,故痛。其痛隨氣上下,或上沖于心,或在于腹,皆由寒氣所作,所以謂之寒疝心腹痛也。

       

    一、痰飲候

    痰飲者,由氣脈閉塞,津液不通,水飲氣停在胸腑,結而成痰。又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漉漉有聲,謂之痰飲。其為病也,胸脅脹滿,水谷不消,結在腹內兩肋,水入腸胃,動作有聲,體重多唾,短氣好眠,胸背痛,甚則上氣咳逆,倚息,短氣不能臥,其形如腫是也。

    脈偏弦為痰,浮而滑為飲。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左右側臥,不息十二通,治痰飲不消。右有飲病,右側臥;左有飲病,左側臥。又有不消,以氣排之,左右各十有二息。治痰飲也。

    二、痰飲食不消候

    此由痰水結聚在胸腑、膀胱之間,久而不散,流行于脾胃。脾惡濕,得水則脹,脹則不能消食也?;蚪窀估锾摑M,或水谷不消化,或時嘔逆,皆其候也。

       

    三、熱痰候

    熱痰者,謂飲水漿結積所生也。言陰陽痞隔,上焦生熱,熱氣與痰水相搏,聚而不散,故令身體虛熱,逆害飲食,頭面吸吸而熱,故云熱痰也。

    四、冷痰候

    冷痰者,言胃氣虛弱,不能宣行水谷,故使痰水結聚,停于胸膈之間,時令人吞酸氣逆,四肢變青,不能食飲也。

       

    五、痰結實候

    此由痰水積聚,在于胸腑,遇冷熱之氣相搏,結實不消,故令人心腹痞滿,氣息不安,頭眩目暗,常欲嘔逆,故言痰結實。

    一、癖候

    夫五臟調和,則榮衛氣理,榮衛氣理,則津液通流,雖復多飲水漿,不能為病。若攝養乖方,則三焦痞隔。三焦痞隔,則腸胃不能宣行,因飲水漿過多,便令停滯不散,更遇寒氣,積聚而成癖。癖者,謂僻側在于兩脅之間,有時而痛是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云∶臥覺,勿飲水更眠,令人作水癖。

    又云∶飲水勿急咽,久成水癖。

    《養生方·導引法》云∶舉兩膝,夾兩頰邊,兩手據地蹲坐,故久行之,愈伏梁。伏梁者,宿食不消成癖,腹中如杯如盤。宿癰者,宿水宿氣癖數生癰。久行,腸化為筋,骨變為

    二、久癖候

    久癖,謂因飲水過多,水氣壅滯,遇寒熱氣相搏,便成癖。在于兩肋下,經久不瘥,乃結聚成形,弦亙而起,按之乃水鳴,積有歲年,故云久癖。

       

    三、癖結候

    此由飲水聚停不散,復因飲食相搏,致使結積在于脅下,時有弦亙起,或脹痛,或喘息脈緊實者,癖結也。

    四、癖食不消候

    此由飲水結聚在于膀胱,遇冷熱氣相搏,因而作癖。癖者,冷氣也。冷氣久乘于脾,脾得濕冷,則不能消谷,故令食不消。使人羸瘦不能食,時泄利,腹內痛,氣力乏弱,顏色黧黑是也。

    關脈細微而絕者,腹內有癖,不能食也。

       

    五、寒癖候

    寒癖之為病,是水飲停積,肋下弦強是也。因遇寒即痛,所以謂之寒癖。

    脈弦而大者,寒癖也。


    一、八痞候

    夫八痞者,榮衛不和,陰陽隔絕,而風邪外入,與衛氣相搏,血氣壅塞不通,而成痞也。痞者,塞也,言腑臟痞塞不宣通也。由憂恚氣積,或墜墮內損所致。其病腹納氣結脹滿,時時壯熱是也。其名有八,故云八痞。而方家不的顯其證狀,范汪所錄華佗太一決疑雙丸方,云治八痞、五疝、積聚、伏熱、留飲、往來寒熱,亦不說八痞之名也。

    二、諸痞候

    諸痞者,榮衛不和,陰陽隔絕,腑臟痞塞而不宣通,故謂之痞。但方有八痞、五痞或六痞,以其名狀非一,故云諸痞。其病之候,但腹納氣結脹滿,閉塞不通,有時壯熱,與前八痞之勢不殊,故云諸痞。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正坐努腰,胸仰舉頭,將兩手指相對,向前捺席使急,身如共頭胸向下,欲至席還起,上下來去二七。去胸肋痞、臟冷、疼悶、腰脊悶也。

    三、噎候

    夫陰陽不和,則三焦隔絕,三焦隔絕,則津液不利,故令氣塞不調理也,是以成噎。此由憂恚所致,憂恚則氣結,氣結則不宣流,使噎。噎者,噎塞不通也。

    四、五噎候

    夫五噎,謂一曰氣噎,二曰憂噎,三曰食噎,四曰勞噎,五曰思噎。雖有五名,皆由陰陽不和,三焦隔絕,津液不行,憂恚嗔怒所生,謂之五噎。噎者,噎塞不通也。

    五、氣噎候

    此由陰陽不和,臟氣不理,寒氣填于胸膈,故氣噎塞不通,而謂之氣噎。令人喘悸,胸背痛也。

       


    一、脾胃氣虛弱不能飲食候

     脾者,臟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氣,相為表里。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盛飲食者也;脾氣磨而消之,則能食。今脾胃二氣俱虛弱,故不能飲食也。

    尺脈浮滑,不能飲食;速疾者,食不消,脾不磨也。

    二、脾胃氣不和不能飲食候

    脾者,臟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氣,相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氣平調,則谷化而能食。若虛實不等,水谷不消,故令腹內虛脹,或泄,不能飲食,所以謂之脾胃氣不和不能飲食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欹身,兩手一向偏側,急努身舒頭,共手競扒相牽,漸漸一時盡勢。氣共力皆和,來去左右亦然,各三七。項前后兩角緩舒手,如是似向外扒,放縱身心,搖三七,遞互亦然。去太倉不和、臂腰虛悶也。

    三、胃反候

    榮衛俱虛,其血氣不足,停水積飲在胃脘則臟冷,臟冷則脾不磨,脾不磨則宿谷不化,其氣逆而成胃反也。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下牢,大如杯,往往寒熱,甚者食已即吐。

    其脈緊而弦,緊則為寒,弦則為虛,虛寒相搏,故食已即吐,名為胃反。

    四、五臟及身體熱候

    榮衛不調,陰陽痞隔,若陽氣虛,陰氣盛,則生寒冷之病。今陰氣虛、陽氣實,故身體五臟皆生熱,其狀吸吸而熱,唇口干,小便赤也。

    五、肺萎候

    肺主氣,為五臟上蓋。氣主皮毛,故易傷于風邪。風邪傷于腑臟,而血氣虛弱,又因勞役,大汗之后,或經大下,而亡津液,津液竭絕,肺氣壅塞,不能宣通諸臟之氣,因成肺萎也。其病咳唾而嘔逆涎沫,小便數是也??韧傺试?,欲飲者,必愈。欲咳而不能咳,唾干沫而小便不利者,難治。

    診其寸口脈數,肺萎也,甚則脈浮弱。

    一、干嘔候

    干嘔者,胃氣逆故也。但嘔而欲吐,吐而無所出,故謂之干嘔。

    二、嘔噦候

    嘔噦之病者,由脾胃有邪,谷氣不治所為也。胃受邪氣,逆則嘔;脾受邪氣,脾脹氣逆,遇冷折之,氣逆不通則噦也。

    三、噦候

    脾胃俱虛,受于風邪,故令新谷入胃,不能傳化,故谷之氣與新谷相干,胃氣則逆,胃逆則脾脹氣逆,因遇冷折之,則噦也。

    右手關上脈沉而虛者,善噦也。

    四、嘔吐候

    嘔吐者,皆由脾胃虛弱,受于風邪所為也。若風邪在胃,則嘔;膈間有停飲,胃內有久寒,則嘔而吐。其狀∶長大息,心里澹澹然,或煩滿而大便難,或溏泄,并其候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云∶八月勿食姜,一云被霜瓜,向冬發寒熱及溫病,食欲吐,或心中停飲不消,或為反胃。

    《養生方·導引法》云∶正坐,兩手向后捉腕,反向拓席,盡勢,使腹弦弦,上下七,左右換手亦然。除腹肚冷風、宿氣積、胃口冷、食飲進退吐逆不下。

    又云∶偃臥,展兩脛、兩手,左右蹺兩足踵,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腹中病,食苦嘔又云∶坐,直舒兩腳,以兩手挽兩足,自極十二通。愈腸胃不能受食,吐逆。以兩手直叉兩腳底,兩腳痛,舒。以頭抵膝上,自極十二通。愈腸胃不能受食,吐逆。

    五、噫醋候

    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則脹滿而氣逆,所以好噫而吞酸,氣息醋臭。

       

    一、宿食不消候

    宿食不消,由臟氣虛弱,寒氣在于脾胃之間,故使谷不化也。宿谷未消,新谷又入,脾氣既弱,故不能磨之,則經宿而不消也。令人腹脹氣急,噫氣醋臭,時復憎寒壯熱是也,或頭痛如瘧之狀。

    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澀,尺脈亦微而澀者,則宿食不消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凡食訖,覺腹內過飽,腸內先有宿氣,常須食前后,兩手撩膝,左右欹身,肚腹向前,努腰就肚,左三七,右二七,轉身按腰脊極勢。去太倉腹內宿氣不化、脾痹腸瘦、臟腑不和。得令腹脹滿,日日消除。

    又云∶閉口微息,正坐向王氣,張鼻取氣,逼置齊下,小口微出氣十二通,以除結聚,低頭不息十二通,以消飲食,令身輕強,行之,冬月不寒。

    又云∶端坐伸腰,舉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脅,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胃中寒食不消。

    又云∶端坐伸腰,舉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左脅。以鼻納氣,自極七息。所除胃寒,食不變,則愈。

    又云∶行氣,低頭倚壁,不息十二通。以意排之,痰飲宿食從下部出,自愈。行氣者,身直頸曲,排氣下行十二通,愈宿食。

    又云∶雁行氣,低臂推膝踞,以繩自縛拘左,低頭倚臂,不息十二通。消食輕身,益精神,惡氣不入,去萬邪。一本云∶正坐,仰天,呼吸天精,解酒食飲飽。出氣吐之數十,須臾立饑且醒。夏月行之,令人清涼。


    二、食傷飽候

    夫食過于飽,則脾不能磨消,令氣急煩悶,睡臥不安。

    寸口脈盛而緊者,傷于食。脈緩大而實者,傷于食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若腹中滿,食飲苦飽,端坐伸腰,以口納氣數十,滿,吐之,以便為故,不便復為之。有寒氣,腹中不安,亦行之。

    又云∶端坐伸腰,口納氣數十。除腹中滿、食飲過飽、寒熱、腹中痛病。

    三、谷勞候

    脾胃虛弱,不能傳消谷食,使腑臟氣痞塞,其狀∶令人食已則臥,支體煩重而嗜眠是也

    四、卒食病似傷寒候

    此由脾胃有伏熱,因食不消,所以發熱,狀似傷寒,但言身不疼痛為異也。

    一、水腫候

    腎者主水,脾胃俱主土,土性克水。脾與胃合,相為表里。胃為水谷之海,今胃虛不能傳化水氣,使水氣滲溢經絡,浸漬腑臟。脾得水濕之氣,加之則病,脾病則不能制水,故水氣獨歸于腎。三焦不瀉,經脈閉塞,故水氣溢于皮膚而令腫也。其狀∶目里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頸脈動,時咳,股間冷,以手按腫處,隨手而起,如物里水之狀,口苦舌干,不得正偃,偃則咳清水;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小便黃澀是也。

    水病有五不可治∶第一唇黑傷肝,第二缺盆平傷心,第三臍出傷脾,第四足下平滿傷腎,第五背平傷肺。凡此五傷,必不可治。

    脈沉者水也。脈洪大者可治,微細者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養生方》云∶十一月,勿食經夏自死肉脯,內動于腎,喜成水病。

    又云∶人臥,勿以腳懸踏高處,不久遂致成腎水也。

    《養生方·導引法》云∶蛤蟆行氣,正坐,動搖兩臂,不息十二通。以治五勞、水腫之

    二、水通身腫候

    水病者,由腎脾俱虛故也。腎虛不能宣通水氣,脾虛又不能制水,故水氣盈溢,滲液皮膚,流遍四肢,所以通身腫也。令人上氣,體重,小便黃澀,腫處按之隨手而起是也。

    三、風水候

    風水病者,由脾腎氣虛弱所為也。腎勞則虛,虛則汗出,汗出逢風,風氣內入,還客于腎,脾虛又不能制于水,故水散溢皮膚,又與風濕相搏,故云風水也。令人身浮腫,如里水之狀,頸脈動,時咳,按腫上凹而不起也,骨節疼痛而惡風是也。

    脈浮大者,名曰風水也。

    四、十水候

    十水者,青水、赤水、黃水、白水、黑水、懸水、風水、石水、暴水、氣水也。青水者,先從面目,腫遍一身,其根在肝。赤水者,先從心腫,其根在心。黃水者,先從腹腫,其根在脾。白水者,先從腳腫,上氣而咳,其根在肺。黑水者,先從腳趺腫,其根在腎。懸水者,先從面腫至足,其根在膽。風水者,先從四肢起,腹滿大,身盡腫,其根在胃。石水者,先從四肢,小腹腫獨大,其根在膀胱。暴水者,先腹滿,其根在小腸。氣水者,乍盛乍虛,乍來乍去,其根在大腸。皆由榮衛痞澀,三焦不調,腑臟虛弱所生。雖名證不同,并令身體虛腫,喘息上氣,小便黃澀也。

    五、大腹水腫候

    夫水腫病者,皆由榮衛痞澀,腎脾虛弱所為。而大腹水腫者,或因大病之后,或積虛勞損,或新熱食竟,入于水,自漬及浴,令水氣不散,流溢腸外,三焦閉塞,小便不通,水氣結聚于內,乃腹大而腫。故四肢小,陰下濕,手足逆冷,腰痛,上氣,咳嗽,煩疼,故云大

    一、霍亂候

    霍亂者,由人溫涼不調,陰陽清濁二氣,有相干亂之時,其亂在于腸胃之間者,因遇飲食而變發,則心腹絞痛。其有先心痛者,則先吐;先腹痛者,則先利;心腹并痛者,則吐利俱發。挾風而實者,身發熱,頭痛體疼而復吐利;虛者,但吐利,心腹刺痛而已。亦有飲酒、食肉、腥膾、生冷過度,因居處不節,或露臥濕地,或當風取涼,而風冷之氣歸于三焦,傳于脾胃,脾胃得冷則不磨,不磨則水谷不消化,亦令清濁二氣相干,脾胃虛弱,便則吐利,水谷不消,則心腹脹滿,皆成霍亂。

    霍亂有三名∶一名胃反,言其胃氣虛逆,反吐飲食也;二名霍亂,言其病揮霍之間,便致撩亂也;三名走哺,言其哺食變逆者也。

    診其脈來代者,霍亂;又脈代而絕者,亦霍亂也?;魜y,脈大可治,微細不可治?;魜y吐下,脈微遲,氣息劣,口不欲言者,不可治。

    《養生方》云∶七月食蜜,令人暴下,發霍亂。

    二、霍亂心腹痛候

    冷熱不調,飲食不節,使人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于腸胃之間,則成霍亂?;魜y而心腹痛者,是風邪之氣客于臟腑之間,冷氣與真氣相擊,或上攻心,或下攻腹,故心腹痛也

    三、霍亂嘔吐候

    冷熱不調,飲食不節,使人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于腸胃之間,則成霍亂?;魜y而嘔吐者,是冷氣客于腑臟之間,或上攻于心,則心痛,或下攻于腹,則腹痛。若先心痛者,則先吐,先腹痛者,則先利。而此嘔吐,是冷入于胃,胃氣變亂,冷邪既盛,谷氣不和,胃氣逆上,故嘔吐也。

    四、霍亂心腹脹滿候

    冷熱不調,飲食不節,使人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于腸胃之間,則成霍亂?;魜y而心腹脹滿者,是寒氣與臟氣相搏,真邪相攻,不得吐利,故令心腹脹滿。其有吐利過多,臟虛,邪猶未盡,邪搏于氣,氣不宣發,亦令心腹脹滿。

    五、霍亂下痢候

    冷熱不調,飲食不節,使人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于腸胃之間,則成霍亂?;魜y而下痢,是冷氣先入于腸胃,腸胃之氣得冷,則交擊而痛,故霍亂若先腹痛者,則行利也。

    一、中惡候

    中惡者,是人精神衰弱,為鬼神之氣卒中之也。夫人陰陽順理,榮衛調平,神守則強,邪不干正。若將攝失宜,精神衰弱,便中鬼毒之氣。其狀∶卒然心腹刺痛,悶亂欲死。

    凡卒中惡,腹大而滿者,診其脈,緊大而浮者死,緊細而微者生。

    又,中惡吐血數升,脈沉數細者死,浮焱如疾者生。

    中惡者瘥后,余勢停滯,發作則變成注。

    二、中惡死候

    中鬼邪之氣,卒然心腹絞痛悶絕,此是客邪暴盛,陰陽為之難絕,上下不通,故氣暴厥絕如死;良久,其真氣復,生也。而有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謂之三虛;三虛而腑臟衰弱,精神微羸,中之則真氣竭絕,則死。其得瘥者,若余勢停滯,發作則變成注。

    三、尸厥候

    尸厥者,陰氣逆也。此由陽脈卒下墜,陰脈卒上升,陰陽離居,榮衛不通,真氣厥亂,客邪乘之,其狀如死,猶微有息而不恒,脈尚動而形無知也。聽其耳內,循循有如嘯之聲,而股間暖是也。耳內雖無嘯聲,而脈動者,故當以尸厥治之。

    診其寸口脈,沉大而滑,沉即為實,滑即為氣,實氣相搏,身溫而汗,此為入腑,雖卒厥不知人,氣復則自愈也。若唇正青,身冷,此為入臟,亦卒厥不知人,即死。候其左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厥陰、足少陽俱虛也,病苦恍惚,尸厥不知人,妄有所見。

    四、卒死候

    卒死者,由三虛而遇賊風所為也。三虛,謂乘年之衰,一也;逢月之空,二也;失時之和,三也。人有此三虛,而為賊風所傷,使陰氣偏竭于內,陽氣阻隔于外,二氣壅閉,故暴絕如死。若腑臟氣未竭者,良久乃蘇。

    然亦有挾鬼神之氣而卒死者,皆有頃邪退,乃活也。凡中惡及卒忤,卒然氣絕,其后得蘇。若其邪氣不盡者,停滯心腹,或心腹痛,或身體沉重,不能飲食,而成宿疹,皆變成注。

    五、卒忤候

    卒忤者,亦名客忤,謂邪客之氣,卒犯忤人精神也。此是鬼厲之毒瓦斯,中惡之類。人有魂魄衰弱者,則為鬼氣所犯忤,喜于道間門外得之。其狀∶心腹絞痛脹滿,氣沖心胸,或即悶絕,不復識人,肉色變異,腑臟虛竭者,不即治,乃至于死。然其毒瓦斯有輕重,輕者微治而瘥,重者侵克腑臟,雖當時救療,余氣停滯,久后猶發,乃變成注。

    一、諸尸候

    人身內自有三尸諸蟲,與人俱生,而此蟲忌惡,能與鬼靈相通,常接引外邪,為人患害。其發作之狀,或沉沉默默,不的知所苦,而無處不惡,或腹痛脹急,或石塊踴起,或攣引腰脊,或精神雜錯。變狀多端,其病大體略同,而有小異,但以一方治之者,故名諸尸也。

    二、飛尸候

    飛尸者,發無由漸,忽然而至,若飛走之急疾,故謂之飛尸。其狀∶心腹刺痛,氣息喘急脹滿,上沖心胸者是也。

    三、遁尸候

    遁尸者,言其停遁在人肌肉血脈之間,若卒有犯觸,即發動。亦令人心腹脹滿刺痛,氣息喘急,傍攻兩脅,上沖心胸,瘥后復發,停遁不消,故謂之遁尸也。

       

    四、沉尸候

    沉尸者,發時亦心腹絞痛,脹滿喘急,沖刺心胸,攻擊脅肋。雖歇之后,猶沉痼在人腑臟,令人四體無處不惡,故謂之沉尸。

    五、風尸候

    風尸者,在人四肢,循環經絡,其狀∶淫躍去來,沉沉默默,不知痛處,若沖風則發是

    一、諸注候

    凡注之言住也,謂邪氣居住人身內,故名為注。此由陰陽失守,經絡空虛,風寒暑濕、飲食勞倦之所致也。其傷寒不時發汗,或發汗不得真汗,三陽傳于諸陰,入于五臟,不時除瘥,留滯宿食;或冷熱不調,邪氣流注;或乍感生死之氣;或卒犯鬼物之精,皆能成此病。

    其變狀多端,乃至三十六種,九十九種,而方不皆顯其名也。

    又有九種注∶一曰風注。皮肉掣振,或游易不定,一年之后,頭發墮落,頸項掣痛,骨立解鳴,兩目疼,鼻中酸切,牙齒蟲蝕。又云∶其病患欲得解頭卻巾,頭痛,此名溫風。病人體熱頭痛,骨節厥強,此名汗風?;蛴文[在腹,或在手腳,此名柔風?;蜞⑹趁吲P汗出,此名水風?;蚰X轉肉裂,目中系痛,不欲聞人語聲,此名大風?;虿挥X絕倒,口有白沫,此名絕風?;虮话l狂走,打破人物,此名顛風?;蚪泻袅R詈,獨語談笑,此名狂風?;蚩卩涿骒?,四肢不隨,此名寄風?;蝮w上生瘡,眉毛墮落,此名糾風?;蝾B痹如蠔螫,或瘡或癢或痛,此名蠔風?;蚺e身戰動,或鼻塞,此名罩風。又云∶人死三年之外,魂神因作風塵,著人成病,則名風注。

    二曰寒注。心腹懊痛嘔沫,二年之后,大便便血,吐逆青沫,心懊痛硬,腹滿,腰脊疼強痛。

    三曰氣注。走入神機,妄言,百日之后,體皮腫起,乍來乍去,一年之后,體滿失顏色,三年之后,變吐作蟲,難治。

    四曰生注。心脅痛,轉移無常,三日之后,體中痛,移易牽掣,沖絞心脅,一年之后,顏目赤,精澤青黑,二年之后,咳逆下痢,變作蟲,難治。

    五曰涼注。心下乍熱乍寒,一年之后,四肢重,喜臥噫酢,體常浮腫,往來不時,皮肉黑,羸瘦,生,目黃,爪甲及口唇青。

    六曰酒注。體氣動,熱氣從胸中上下,無處不痛,一年之后,四肢重,喜臥,喜噦噫酸,體面浮腫,往來不時。

    七曰食注。心下硬痛懊徹背,一年之后,令人羸瘦虛腫,先從腳起,體肉變黑,臍內時絞痛。

    八曰水注。手腳起腫,百日之后,體肉變黃,發落,目失明,一年之后難治。三年身體腫,水轉盛,體生蟲,死不可治。

    九曰尸注。體痛牽掣非常,七日之后,體肉變白駁,咽喉內吞如有物,兩脅里硬,時痛。

    凡欲知是注非注,取紙覆痛處,燒頭發令焦,以簇紙上,若是注,發粘著紙,此注氣引之也。若非注,發即不著紙。

    診其注病,脈浮大可治,細而數難治。

    《養生方》云∶諸濕食不見影,食之成卒注。

    二、風注候

    注之言住也,言其連滯停住也。風注之狀,皮膚游易往來,痛無常處是也。由體虛受風邪,邪氣客于榮衛,隨氣行游,故謂風注。其湯燙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兩手交拓兩膊頭面,兩肘頭仰上極勢,身平頭仰,同時取勢,肘頭上下三七搖之。去膊肘風注,咽項急,血脈不通。

    三、鬼注候

    注之言住也,言其連滯停住也。人有先無他病,忽被鬼排擊,當時或心腹刺痛,或悶絕倒地,如中惡之類,其得瘥之后,余氣不歇,停住積久,有時發動,連滯停住,乃至于死。

    死后注易傍人,故謂之鬼注。

    四、五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注病之狀,或乍寒乍熱,或皮膚淫躍,或心腹脹刺痛,或支節沉重,變狀多端,而方云三十六種,九十九種,及此等五注病,皆不顯出其名,大體與諸注皆同。

    五、轉注候

    轉注,言死又注易傍人。轉注之狀,與諸注略同,以其在于身內移轉無常,故謂之轉注

    一、蠱毒候

    凡蠱毒有數種,皆是變惑之氣。人有故造作之,多取蟲蛇之類,以器皿盛貯,任其自相啖食,唯有一物獨在者,即謂之為蠱。便能變惑,隨逐酒食,為人患禍?;嫉溣谫?,則蠱主吉利,所以不羈之徒而蓄事之。又有飛蠱,去來無由,漸狀如鬼氣者,得之卒重。凡中蠱病,多趨于死。以其毒害勢甚,故云蠱毒。

    著蠱毒,面色青黃者,是蛇蠱,其脈洪壯。病發之時,腹內熱悶,胃脅支滿,舌本脹強,不喜言語,身體恒痛;又心腹似如蟲行,顏色赤,唇口干燥。經年不治,肝鬲爛而死。

    其面色赤黃者,是蜥蜴蠱,其脈浮滑而短。病發之時,腰背微滿,手腳唇口,悉皆習習。而喉脈急,舌上生瘡。二百日不治,啖人心肝盡爛,下膿血,羸瘦,顏色枯黑而死。

    其面色青白,又云∶其脈沉濡。病發時咽喉塞,不欲聞人語,腹內鳴喚,或下或上,天陰雨轉劇,皮內如蟲行,手腳煩熱,嗜醋食,咳唾膿血,顏色乍白乍青,腹內脹滿,狀如蝦蟆。若成蟲,吐出如科斗形,是蝦蟆蠱。經年不治,啖人脾胃盡,唇口裂而死。

    其脈緩而散者,病發之時,身體乍冷乍熱,手腳煩疼,無時節吐逆,小便赤黃,腹內悶,胸痛,顏色多青,毒或吐出,似蜣螂有足翅,是蜣螂蠱。經年不治,啖人血脈,枯盡而死。

    欲知是蠱與非,當令病患唾水內,沉者是蠱,浮者非蠱。

    又云∶旦起取井花水,未食前,當令病患唾水內,唾如柱腳,直下沉者,是蠱毒。沉散不至下者,草毒。

    又云∶含大豆,若是蠱豆脹皮脫;若非蠱,豆不爛脫。

    又云∶以鵠皮置病患臥下,勿令病患知,若病劇者,是蠱也。

    又云∶取新生雞子煮熟,去皮,留黃白,令完全,日晚口含,以齒微微微HT之,勿令破,作兩炊時,夜吐二瓦上,著霜露內,旦看大青,是蠱毒也。

    昔有人食新變鯉魚中毒,病心腹痛,心下硬,發熱煩冤,欲得水洗沃,身體搖動,如魚得水狀。有人診云∶是蠱。其家云∶野間相承無此毒。不作蠱治,遂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兩手著頭相叉,長引氣,即吐之。坐地,緩舒兩腳,以兩手從外抱膝中,疾低頭入兩膝間,兩手交叉頭上十二通,愈蠱毒及三尸毒,腰中大氣。

    又云∶行大道,常度日月星辰,清凈,以雞鳴,安身臥,嗽口三咽之。調五臟,殺蠱蟲,治心腹痛,令人長生。

    又云∶《無生經》曰∶治百病邪蠱,當正偃臥,閉目閉氣,內視丹田,以鼻徐徐納氣,令腹極滿,徐徐以口吐之,勿令有聲,令入多出少,以微為之。故存視五臟,各如其形色;又存胃中,令鮮明潔白如素。為之倦極,汗出乃止,以粉粉身,摩捋形體。汗不出而倦者,亦可止。明日復為之。

    又當存作大雷電,隆晃走入腹中,為之不止,病自除。

    二、蠱吐血候

    蠱是合聚蟲蛇之類,以器皿盛之,任其相啖食,余一存者,名為蠱。能害人,食人腑臟。其狀∶心切痛,如被物嚙,或硬,面目青黃,病變無常,是先傷于膈上,則吐血也。不即治之,食臟腑盡則死。

    三、蠱下血候

    蠱是合聚蟲蛇之類,以器皿盛之,任其自相食啖,余留一存者為蠱。能變化為毒,害人。有事之以毒害,多因飲食內行之。人中之者,心腹懊痛,煩毒不可忍,食人五臟,下血瘀黑如爛雞肝。

    四、氐羌毒候

    氐羌毒者,猶是蠱毒之類。于氐羌界域得之,故名焉。然其發病之狀,猶如中蠱毒,心腹刺痛,食人五臟,吐血利血,故是蠱之類也。

    五、貓鬼候

    貓鬼者,云是老貍野物之精,變為鬼蜮,而根據附于人。人畜事之,猶如事蠱,以毒害人。其病狀,心腹刺痛。食人腑臟,吐血利血而死。

    十、解諸毒候

    凡藥有大毒,不可入口鼻耳目,即殺人者,一曰鉤吻,生朱崖;二曰HT,又名日,狀如黑雄雞,生山中;三曰陰命,赤色,著木懸其子,生山海;四曰海姜,狀如龍芮,赤色,生海中;五曰鴆羽,狀如雀,黑項赤喙,食蝮蛇,生海內。但被此諸毒藥,發動之狀,皆似勞黃,頭項強直,背痛而欲寒,四肢酸灑,毛悴色枯,肌肉纏急,神情不樂。又欲似瘴病,或振寒如瘧,或壯熱似時行,或吐或利,多苦頭痛。又言人齒色黑,舌色赤多黑少,并著藥之候也。

    嶺南俚人別有不強藥,有藍藥,有焦銅藥,金藥,菌藥,此五種藥中人者,亦能殺人。

    但此毒初著,人不能知,欲知是毒非毒者,初得便以灰磨洗好熟銀令凈,復以水楊枝洗口齒,含此銀一宿臥,明旦吐出看之,銀黑者是不強藥,銀青黑者,是藍藥,銀紫斑者,是焦銅藥。此三種,但以不強藥最急毒。若熱酒食里著者,六七日便覺異;若冷酒食里著,經半月始可知耳。若含銀,銀色不異,而病候與著藥之狀不殊,心疑是毒,欲得即知者,可食鯉魚,食竟此毒即發。亦空腹取銀口含之,可兩食頃,出著露下,明旦看銀色,若變黑,即是藥毒。又言取雞子煮去殼,令病患齒嚙雞子白處,亦著露下,若齒嚙痕處黑,即是也。

    又言覺四大不調,即須空腹食炙雞、炙羸、鴨等肉,觸犯令藥發,即治之便瘥;若久不治,毒侵腸胃,難復攻治。若定知著藥,而四大未羸者,取大戟長三寸許食之,必大吐利,若色青者,是焦銅藥;色赤者,是金藥;吐菌子者,是菌藥。此外,雜藥利亦無定色,但小異常利耳。

    又有兩種毒藥,并名當孤草。其一種著人時,脈浮大而洪,病發時嗇嗇惡寒,頭微痛,干嘔,背迫急,口噤,不覺嚼舌,大小便秘澀,眼匡唇口指甲顏色皆青是也。又一種當孤草毒者,其病發時,口噤而干,舌不得言,咽喉如錐刀刺,胸中甚熱,膊胛滿,不至百日,身體唇口手腳指甲青而死。

    又著烏頭毒者,其病發時,咽喉強而眼睛疼,鼻中艾臭,手腳沉重,常嘔吐,腹中熱悶,唇口習習,顏色乍青乍赤,經百日死。

    凡人若色黑、大骨及肥者,皆胃濃,則勝毒;若瘦者,則胃薄,不勝毒也。

    十一、解諸藥毒候

    凡藥物云有毒及有大毒者,皆能變亂于人為害,亦能殺人。但毒有大小,自可隨所犯而救解之。但著毒重者,亦令人發病時咽喉強直,而兩眼睛疼,鼻干,手腳沉重,常嘔吐,腹里熱悶,唇口習習,顏色乍青乍赤,經百日便死。其輕者,乃身體習習而痹,心胸涌涌然而吐,或利無度是也。但從酒得者難治,言酒性行諸血脈,流遍周體,故難治;因食得者易愈,言食與藥俱入胃,胃能容雜毒,又逐大便泄毒瓦斯,毒瓦斯未流入血脈,故易治。若但覺有前諸候,便以解毒藥法救之。

    十二、服藥失度候

    凡合和湯藥,自有限劑。至于圭、銖、分、兩,不可乘違。若增加失宜,便生他疾。其為病也,令人吐下不已,嘔逆而悶亂,手足厥冷,腹痛轉筋。久不以藥解之,亦能致死,速治即無害。

    十三、諸飲食中毒候

    凡人往往因飲食忽然困悶,少時致甚,乃至死者,名為飲食中毒,言人假以毒物投食里而殺人。但其病頰內或懸癰內初如酸棗大,漸漸長大,是中毒也。急治則瘥,久不治,毒入腹則死。

    但診其脈,浮之無陽,微細而不可知者,中毒也。

    十四、食諸肉中毒候

    凡可食之肉,無甚有毒。自死者,多因疫氣所斃,其肉則有毒。若食此毒肉,便令人困悶,吐利無度,是中毒。


    一、吐血候

    夫吐血者,皆由大虛損及飲酒、勞損所致也。但肺者,五臟上蓋也,心肝又俱主于血。

    上焦有邪,則傷諸臟,臟傷血下入于胃,胃得血則悶滿氣逆,氣逆故吐血也。

    但吐血有三種∶一曰內衄,二曰肺疽,三曰傷胃。內衄者,出血如鼻衄,但不從鼻孔出,是近心肺間津出,還流入胃內?;蛉缍怪?,或如衄血,凝停胃里,因即滿悶便吐,或去數升乃至一斗是也。肺疽者,言飲酒之后,毒滿便吐,吐以后有一合二合,或半升一升是也。

    傷胃者,是飲食大飽之后,胃內冷,不能消化,則便煩悶,強嘔吐之,所食之物與氣共上沖蹙,因傷損胃口,便吐血,色鮮正赤是也。

    凡吐血之后,體恒,KTKT然,心里煩躁,悶亂紛紛,顛倒不安。

    寸口脈微而弱,血氣俱虛,則吐血。關上脈微而芤,亦吐血。脈細沉者生,喘咳上氣,脈數浮大者死。久不瘥,面色黃黑,無復血氣,時寒時熱,難治也。

    《養生方》云∶思慮傷心,心傷則吐衄,發則發焦也。

    二、吐血后虛熱胸中痞口燥候

    吐血之后,臟腑虛竭,榮衛不理,陰陽隔絕,陽虛于上,故身體虛熱,胸中痞,則口燥

    三、嘔血候

    夫心者,主血;肝者,藏血。愁憂思慮則傷心,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肝心二臟傷,故血流散不止,氣逆則嘔而出血。

       

    四、唾血候

    唾血者,由傷損肺所為。肺者,為五臟上蓋,易為傷損,若為熱氣所加,則唾血。唾上如紅縷者,此傷肺也;脅下痛,唾鮮血者,此傷肝。

    關上脈微芤,則唾血。脈沉弱者生,牢實者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伸兩腳,兩手指著足五指上,愈腰折不能低著。若唾血,久疼長伸兩腳,以兩手捉足五指七遍。愈腰折不能低仰,若唾血、久疼、血病。久行,身則可卷轉也。

    五、舌上出血候

    心主血脈而候于舌,若心臟有熱,則舌上出血如涌泉。

    一、須發禿落候

    足少陽,膽之經也,其榮在須;足少陰,腎之經也,其華在發。沖任之脈,為十二經之海,謂之血海,其別絡上唇口。若血盛則榮于須發,故須發美;若血氣衰弱,經脈虛竭,不能榮潤,故須發禿落。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云∶熱食汗出,勿傷風,令發墮落。

    又云∶欲理發,向王地,既櫛發之始,叩齒九通,而微咒曰∶“太帝散靈,五老返真,泥丸玄華,保精長存。左拘隱月,右引日根,六合清煉,百神受恩?!敝洚?,咽唾三過。能常行之,發不落而生。

    又云∶當數易櫛,櫛之取多,不得使痛。亦可令待者櫛。取多,血液不滯,發根常牢。

    二、令生髭候

    手陽明為大腸之經,其支絡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間。髭者,是血氣之所生也。若手陽明之經血盛,則髭美而長,血氣衰少則不生。

    三、白發候

    足少陰腎之經也,腎主骨髓,其華在發。若血氣盛,則腎氣強,腎氣強,則骨髓充滿,故發潤而黑;若血氣虛,則腎氣弱,腎氣弱,則骨髓枯竭,故發變白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云∶正月十日沐發,發白更黑。

    又云∶千過梳頭,頭不白。

    又云∶正月一日,取五香煮作湯,沐頭不白。

    又云∶十日沐浴,頭不白。

    又云∶十四日沐浴,令齒牢發黑。

    又云∶常向本命日,櫛發之始,叩齒九通,陰咒曰∶太帝散靈,五老返真,泥丸玄華,保精長存。左拘隱月,右引日根;六合清煉,百神受恩。咒畢,咽唾三過。常數行之,使人齒不痛,發牢不白。一云頭腦不痛。

    《養生方·導引法》云∶解發,東向坐,握固,不息一通。舉手左右導引,手掩兩耳。

    以手復捋頭五,通脈也。治頭風,令發不白。

    又云∶清旦初起,左右手交互,從頭上挽兩耳,舉;又引須發,即面氣流通。令頭不白,耳不聾。

    又云∶坐地,直兩腳,以兩手指腳脛,以頭至地。調脊諸椎,利發根,令長美。坐舒兩腳,相去一尺,以扼腳兩脛,以頂至地十二通。調身脊無患害,致精氣潤澤。發根長美者,令青黑柔濡滑澤,發恒不白。

    又云∶伏,解發東向,握固,不息一通,舉手左右導引,掩兩耳。令發黑不白。伏者,雙膝著地,額直至地,解發,破髻,舒頭,長敷在地。向東者,向長生之術。握固,兩手如嬰兒握,不令氣出。不息,不使息出,極悶已,三噓而長細引。一通者,一為之,令此身囊之中滿其氣。引之者,引此舊身內惡邪伏氣,隨引而出,故名導引。舉左右手各一通,掩兩耳,塞鼻孔三通,除白發患也。

    又云∶蹲踞,以兩手舉足五趾,低頭自極,則五臟氣偏至。治耳不聞、目不明。久為之,則令發白復黑。

    又云∶思心氣上下四布,正赤,通天地,自身大且長。令人氣力增益,發白更黑,齒落再生。


    四、令長發候

    發是足少陰之經血所榮也。血氣盛,則發長美;若血虛少,則發不長,須以藥治之令長

    五、令發潤澤候

    足少陰之經血,外養于發。血氣盛,發則光潤;若虛,則血不能養發,故發無潤澤也。

    一、蛇身候

    蛇身者,謂人皮膚上如蛇皮而有鱗甲,世謂之蛇身也。此由血氣痞澀,不通潤于皮膚故

    二、面候

    面者,謂面上有風熱氣生,頭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

    《養生方》云∶醉不可露臥,令人面發瘡。

    又云∶飲酒熱未解,以冷水洗面,令人面發瘡,輕者。

    三、面候

    人面皮上,或有如烏麻,或如雀卵上之色是也。此由風邪客于皮膚,痰飲漬于腑臟,故生。

    《養生方》云∶飽食而坐,不行步,有所作務,不但無益,乃使人得積聚不消之病,及手足痹,面目梨。

    四、酒候

    此由飲酒,熱勢沖面,而遇風冷之氣相搏所生,故令鼻面生,赤幣幣然也。

    五、嗣面候

    嗣面者,云面皮上有滓如米粒者也。此由膚腠受于風邪,搏于津液,津液之氣,因虛作之也。亦言因敷胡粉而皮膚虛者,粉氣入腠理化生之也。

    一、目赤痛候

    凡人肝氣通于目。言肝氣有熱,熱沖于目,故令赤痛。

    二、目胎赤候

    胎赤者,是人初生,洗目不凈,令穢汁浸漬于,使瞼赤爛,至大不瘥,故云胎赤。

    三、目風赤候

    目者,肝之竅,風熱在內乘肝,其氣外沖于目,故見風淚出,目瞼赤。

    四、目赤爛候

    此由冒觸風日,風熱之氣傷于目,而瞼皆赤爛,見風彌甚,世亦云風眼。

    五、目數十年赤候

    風熱傷于目,則赤爛。其風熱不去,故常赤爛,積年不瘥。

    一、鼻衄候

     經云∶脾移熱于肝,則為驚衄。脾,土也,肝,木也。木本克土,今脾熱,為土氣翻盛,逆往乘木,是木之虛,不能制土,故受脾之移熱也。肝之神為魂,而藏血,虛熱則魂神不定,故驚也。凡血與氣,內榮腑臟,外循經絡,相隨而行于身,周而復始。血性得寒則凝澀,熱則流散;而氣,肺之所主也,肺開竅于鼻,熱乘于肺,則氣亦熱也。血氣俱熱,血隨氣發出于鼻,為鼻衄。

    診其寸口微芤者,衄血。寸脈血,苦寒,為是衄血。

    寸脈微弱,尺脈澀,弱則發熱,澀為無血,其人必厥,微嘔。夫厥當眩不眩,而反頭痛,痛為實,下虛上實,必衄也。

    肝脈大,喜為衄。脈陰陽錯而浮,必衄血。脈細而數,數反在上,法當吐而不吐,其面顴上小赤,眼中白膚上自有細赤脈如發,其趣至黑瞳子上者,當衄。病患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也。

    衄發從春至夏,為太陽衄;從秋至冬,為陽明衄。連日不止者,其脈輕輕在肌,尺中自浮,目精暈黃,衄必未止;若暈黃去,目睛了慧,知衄今止。

    脈滑小弱者生,實大者死。診衄人,其脈小滑者生,大躁者死不治也。鼻衄,脈沉細者生,浮大而牢者死。

    《養生方》云∶思慮則傷心,心傷則吐、衄血。

    二、鼻衄不止候

    肝藏血,肺主氣,開竅于鼻。血之與氣,相隨而行,內榮腑臟,外循經絡。腑臟有熱,熱乘血氣,血性得熱即流溢妄行,發于鼻者為鼻衄。臟虛血盛,故衄不止。

    三、鼻大衄候

    鼻衄,由血氣虛熱故也。肝藏血,肺主氣,而開竅于鼻。血之與氣,相隨而行,循于經絡,榮于腑臟。若榮傷過度,腑臟生熱,熱乘血氣,血性得熱則流散妄行。從鼻出者,謂之衄。其云鼻大衄者,是因鼻衄而口、鼻皆出血,故云鼻大大衄也。

    四、鼻久衄候

    鼻衄,由熱乘血氣也。肝藏血,肺主氣,開竅于鼻。勞損臟腑,血氣生熱,血得熱則流散妄行,隨氣發于鼻者,各為鼻衄。臟虛不復,勞熱停積,故衄經久不瘥。

    五、鼻候

    肺主氣,其經手太陰之脈也,其氣通鼻。若肺臟調和,則鼻氣通利,而知臭香。若風冷傷于臟腑,而邪氣乘于太陰之經,其氣蘊積于鼻者,則津液壅塞,鼻氣不宣調,故不知香臭,而為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東向坐,不息三通,手捻鼻兩孔,治鼻中患。交腳坐,治鼻中患,通腳癰瘡,去其涕唾,令鼻道通,得聞香臭。久行不已,徹聞十方。

    一、耳聾候

    腎為足少陰之經而藏精,氣通于耳。耳,宗脈之所聚也。若精氣調和,則腎臟強盛,耳聞五音。若勞傷血氣,兼受風邪,損于腎臟而精脫,精脫者,則耳聾。然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有絡于耳者,其陰陽經氣有相并時,并則有臟氣逆,名之為厥,厥氣相搏,入于耳之脈,則令聾。

    其腎病精脫耳聾者,候頰顴,其色黑。手少陽之脈動,而氣厥逆,而耳聾者,其候耳內輝輝也。手太陽厥而聾者,其候聾而耳納氣滿。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云∶勿塞故井及水瀆,令人耳聾目盲。

    《養生方·導引法》云∶坐地,交叉兩腳,以兩手從曲腳中入,低頭叉手項上。治久寒不自溫、耳不聞聲。

    又云∶腳著項上,不息十二通。必愈大寒不覺暖熱、久頑冷患、耳聾目眩。久行即成法,法身五六,不能變。

    二、耳風聾候

    足少陰,腎之經,宗脈之所聚,其氣通于耳。其經脈虛,風邪乘之,風入于耳之脈,使經氣痞塞不宣,故為風聾。風隨氣脈,行于頭腦,則聾而時頭痛,故謂之風聾。

       

    三、勞重聾候

    足少陰,腎之經,宗脈之所聚。其氣通于耳。勞傷于腎,宗脈則虛損,血氣不足,故為勞聾。勞聾為病,因勞則甚。有時將適得所,血氣平和,其聾則輕。

       

    四、久聾候

    足少陰,腎之經,宗脈之所聚。其氣通于耳。勞傷于腎,宗脈虛損,血氣不足,為風邪所乘,故成耳聾。勞傷甚者,血氣虛極,風邪停滯,故為久聾。

       

    五、耳鳴候

    腎氣通于耳,足少陰,腎之經,宗脈之所聚。勞動經血,而血氣不足,宗脈虛,風邪乘虛隨脈入耳,與氣相擊,故為耳鳴。

    診其右三手脈,寸口名曰氣以前脈,浮則為陽,手陽明大腸脈也;沉則為陰,手太陰肺肺也。陰陽俱虛者,皮為血氣虛損,宗脈不足,病苦耳鳴嘈嘈,眼時妄見光,此是肺與大腸俱虛也。

    右手尺中神門以后脈,浮為陽,足太陽膀胱脈也。虛者,膀胱虛也。腎與膀胱合,病苦耳鳴,忽然不聞,時惡風。膀胱虛則三焦實也。膀胱為津液之府,若三焦實,則克消津液,克消津液,故膀胱虛也。耳鳴不止,則變成聾。

    一、牙齒痛候

    牙齒痛者,是牙齒相引痛。牙齒是骨之所終,髓之所養。手陽明之支脈,入于齒。若髓氣不足,陽明脈虛,不能榮于牙齒,為風冷所傷,故疼痛也。又有蟲食于牙齒,則齒根有孔,蟲居其間,又傳受余齒,亦綿疼痛。此則針灸不瘥,敷藥蟲死,乃痛止。

       

    二、牙痛候

    牙齒皆是骨之所終,髓氣所養,而手陽明支脈入于齒。脈虛髓氣不足,風冷傷之,故疼痛也。又蟲食于齒,則根有孔,蟲于其間,又傳受余齒,亦痛掣難忍。若蟲痛,非針灸可瘥,敷藥蟲死,乃痛止。

    三、齒痛候

    手陽明之支脈入于齒,齒是骨所終,髓之所養。若風冷客于經絡,傷髓冷氣入齒根,則齒痛。若蟲食齒而痛者,齒根有孔,蟲在其間,此則針灸不瘥,敷藥蟲死,痛乃止。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云∶常向本命日,櫛發之始,叩齒九通,陰咒曰∶太帝散靈,五老反真;泥丸玄華,保精長存;左拘隱月,右引根;六合清練,百神受恩。咒畢,咽唾三過。常數行這,使齒不痛,發牢不白,頭腦不痛。

    《養生方·導引法》云∶東向坐,不息四通,琢齒二七。治齒痛病。大張口,琢齒二七,一通二七。又解,四通中間,其二七大勢,以意消息,瘥病而已,不復疼痛。解病,鮮白不梨,亦不疏離。久行不已,能破金剛。

    又云∶東向坐,不息四通,上下琢齒三十六下。治齒痛。

    四、風齒候

    手陽明之支脈入于齒。頭面有風,陽明之脈虛,風乘虛隨脈流入于齒者,則令齒有風,微腫而根浮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凡人常覺脊背皆崛強而悶,不問時節,縮咽膊內,仰面努膊井向上,頭左右兩向挪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氣動定,然始更用。初緩后急,不得先急后緩。若無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時、日沒三辰,如用,辰別三七。除寒熱病,脊、腰、頭、頸、項痛,風痹??趦壬?,牙齒風,頭眩,終盡除也。

    五、齒齦腫候

    手陽明之支脈入于齒。頭面有風,風氣流入陽明之脈,與齦間血氣相搏,故成腫《養生方》云∶水銀不得近牙齒,發齦腫,善落齒。

    一、口舌瘡候

    手少陰,心之經也,心氣通于舌。足太陰,脾之經也,脾氣通于口。腑臟熱盛,熱乘心脾,氣沖于口與舌,故令口舌生瘡也。

    診其脈,浮則為陽,陽數者,口生瘡。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凡人常覺脊背崛強,不問時節,縮咽膊內,仰面努膊井向上,頭左右兩向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氣行動定,然始更用。初緩后急,不得先急后緩。若無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時、日沒三辰,如用,辰別二七。除寒熱病,脊腰頸項痛,風痹??趦壬?,牙齒風,頭眩,終盡除也。

    二、緊唇候

    脾與胃合,胃為足陽明,其經脈起于鼻,環于唇,其支脈入絡于脾。脾胃有熱,氣發于唇,則唇生瘡。而重被風邪寒濕之氣搏于瘡,則微腫濕爛,或冷或熱,乍瘥乍發,積月累年,謂之緊唇,亦名沈唇。

    三、唇瘡候

    脾與胃合,足陽明之經,胃之脈也,其經起于鼻,環于唇,其支脈入絡于脾。脾胃有熱,氣發于唇,則唇生瘡。

    四、唇生核候

    足陽明為胃之經,其支脈環于唇,入絡于脾。然脾胃為表里,有風熱邪氣乘之,而沖發于唇,與血氣相搏,則腫結;外為風冷乘,其結腫不消,則成核。

    五、口吻瘡候

    足太陰為脾之經,其氣通于口。足陽明為胃之經,手陽明為大腸之經,此二經脈交并于口。其腑臟虛,為風邪濕熱所乘,氣發于脈,與津液相搏,則生瘡,恒濕爛有汁,世謂之肥瘡,亦名燕口瘡。

    一、喉痹候

    喉痹者,喉里腫塞痹痛,水漿不得入也。人陰陽之氣出于肺,循喉嚨而上下也。風毒客于喉間,氣結蘊積而生熱,故喉腫塞而痹痛。

    脈沉者為陰,浮者為陽,若右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是喉痹之候也。亦令人壯熱而惡寒,七八日不治,則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兩手拓兩頰,手不動,摟肘使急,腰內亦然,住定。放兩肘頭向外,肘膊腰氣散盡勢,大悶始起,來去七通。去喉痹。

    又云∶一手長舒,令掌仰,一手捉頦,挽之向外,一時極勢二七。左右亦然。手不動,兩向側極勢,急挽之二七。去頸骨急強,頭風腦旋,喉痹,膊內冷注偏風。

    二、馬喉痹候

    馬喉痹者,謂熱毒之氣結于喉間,腫連頰而微壯熱,煩滿而數吐氣,呼之為馬喉痹。

    三、喉中生谷賊不通候

    谷賊者,禾里有短穗,而強澀者是也。誤作米而人食之,則令喉里腫結不通。今風熱氣在于喉間,與血氣相搏,則生腫結,如食谷賊者也,故謂之喉中生谷賊。不急治,亦能殺人

    四、狗咽候

    喉內忽有氣結塞不通,世謂之狗咽。此由風熱所作,與喉痹之狀相似。但俗云誤吞狗毛又云∶治此病者,以一摶飯共狗分食便瘥,所以謂之狗咽。

    五、咽喉瘡候

    咽喉者,脾胃之候也。由脾胃熱,其氣上沖喉咽,所以生瘡。其瘡或白頭,或赤根,皆

    一、癭候

    癭者,由憂恚氣結所生,亦曰飲沙水,沙隨氣入于脈,搏頸下而成之。初作與癭核相似,而當頸下也,皮寬不急,垂捶捶然是也。恚氣結成癭者,但垂核捶捶,無脈也;飲沙水成癭者,有核無根,浮動在皮中。

    又云有三種癭∶有血癭,可破之;有肉癭,可割之;有氣癭,可具針之。

    《養生方》云∶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癭病,動氣增患。

    二、瘤候

    瘤者,皮肉中忽腫起,初如梅李大,漸長大,不痛不癢,又不結強。言留結不散,謂之為瘤。不治,乃至大,則不復消,不能殺人,亦慎不可輒破。

    三、腦濕候

    腦濕,謂頭上忽生肉如角,謂之腦濕。言腦濕氣蘊蒸,沖擊所生也。

    四、黑痣候

    黑痣者,風邪搏于血氣,變化所生也。夫人血氣充盛,則皮膚潤悅,不生疵瘕,若虛損,則黑痣變生。然黑痣者,是風邪變其血氣所生也;若生而有之者,非藥可治。面及體生黑點為黑痣,亦云黑子。

    五、赤疵候

    面及身體皮肉變赤,與肉色不同,或如手大,或如錢大,亦不癢痛,謂之赤疵。此亦是風邪搏于皮膚,血氣不和所生也。

    一、丹候

    丹者,人身體忽然赤,如丹涂之狀,故謂之丹?;虬l手足,或發腹上,如手掌大,皆風熱惡毒所為。重者亦有疽之類,不急治,則痛不可堪,久乃壞爛,去膿血數升。若發于節間,便斷人四肢;毒入腹,則殺人。小兒得之最忌。

    二、白丹候

    白丹者,初發癢痛,微虛腫,如吹,軫起不痛不赤面白色。由挾風冷,故使色白也。

    三、黑丹候

    黑丹者,初發亦癢痛,或腫起,微黑色,由挾風冷,故色黑也。

    四、赤丹候

    赤丹者,初發軫起,大者如連錢,小者如麻豆,肉上栗如雞冠肌理。由風毒之重,故使赤也。亦名茱萸丹。

    五、丹軫候

    丹軫者,肉色不變,又不熱,但起隱軫,相連而微癢,故謂之丹也。

    一、諸腫候

    腫之生也,皆由風邪寒熱毒瓦斯,客于經絡,使血澀不通,壅結皆成腫也。其風邪所作者,腫無頭無根,浮在皮上,如吹之狀也。不赤不痛,或腫或散,不常腫。其寒氣與血相搏作者,有頭有根,色赤腫痛。其熱毒作者,亦無正頭,但急腫,久不消,熱氣結盛,壅則為膿。其候非一,故謂之諸腫。

    二、風腫候

    凡人忽發腫,或著四肢,或在胸背,或著頭項,水牢如畔大,虛腫回回,如吹之狀,不痛不赤。著四肢者,乃欲不遂,令人煩滿短氣,身體常冷。皆由冬月遇濕,風入人肌里,至春復適大寒,風不得出,氣壅肌間,不自覺;至夏取風涼,濕氣聚不散而成腫,久不瘥,氣結盛生熱,乃化為膿血,并皆爛敗,則殺人。

    右手關上脈浮而虛者,病腫。

    三、卒風腫候

    人卒有腫,不痛不赤,移無常處而兼癢。由先無患,偶腠理虛,而逢風所作也。

    四、風毒腫候

    風毒腫者,其先赤痛熱,腫上生瘭漿,如火灼是也。

    五、毒腫候

    毒腫之候,與風腫不殊,時令人壯熱。其邪毒甚者,入腹殺人。

    一、疔瘡候

    疔瘡者,風邪毒瓦斯搏于肌肉所生也。凡有十種∶一者,瘡頭烏而強凹;二者,瘡頭白而腫實;三者,瘡頭如豆色;四者,瘡頭似葩紅色;五者,瘡頭內有黑脈;六者,瘡頭赤紅而浮虛;七者,瘡頭葩而黃;八者,瘡頭如金??;九者,瘡頭如茱萸;十得,瘡頭如石榴子。

    亦有初如風軫氣,搔破青黃汁出,里有赤黑脈而小腫;亦有全不令人知,忽以衣物觸及摸著則痛,若故取,便不知處;亦有肉突起如魚眼之狀,赤黑慘痛徹骨。久結皆變至粕成瘡,瘡下深孔,如大針穿之狀。

    初作時,突起如丁蓋,故謂之疔瘡。令人惡寒,四肢強痛,兼忉忉然牽痛,一二日瘡便變焦黑色,腫大光起,根硬強,全不得近,酸痛,皆其候也。在手足、頭面、骨節間者最急,其余處則可也。毒入腹,則煩悶,恍惚不佳,或如醉,患此者,三二日便死。

    《養生方》云∶人汗入諸食內,食之作疔瘡。

    二、雄疔瘡候

    雄疔瘡者,大如錢孔,烏似灸瘡,四畔泡漿色赤,又有赤粟。乃言瘡而不腫,刺之不痛,而兼熱者,名為雄疔瘡。

       

    三、雌疔瘡候

    雌疔瘡者,頭小黃,向里,亦似灸瘡,四畔泡漿外赤,大如錢孔而多汁。腫而不痛,瘡內有十字畫而兼冷者,謂之雌疔瘡。

       

    四、紫色火赤疔瘡候

    此瘡色紫赤,如火之色,即謂紫色火赤疔瘡也。

    五、牛疔瘡候

    牛疔瘡,皮色不異,但腫而頭黑,挑之黃水出,四邊赤似茱萸房者,名為牛疔瘡。

    一、癰候

    癰者,由六腑不和所生也。六腑主表,氣行經絡而浮,若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陽不調,則六腑不和。榮衛虛者,腠理則開,寒客于經絡之間,累絡為寒所折,則榮衛矧留于脈。榮者,血也;衛者,氣也。榮血得寒,則澀而不行,衛氣從之,與寒相搏,亦壅遏不通。

    氣者,陽孔,陽氣蘊積,則生于熱,寒熱不散,故聚積成癰。腑氣浮行,主表,故癰浮淺,皮薄以澤。久則熱勝于寒,熱氣蘊積,傷肉而敗肌,故血肉腐壞,化而為膿。其患在表浮淺,則骨髓不焦枯,腑臟不傷敗,故可治而愈也。

    又,少苦消渴,年四十以外,多發癰疽。所以然者,體虛熱而榮衛痞澀故也。有膈痰而渴者,年盛必作黃膽。此由脾胃虛熱故也,年衰亦發癰疽,腑臟虛熱,血氣痞澀故也。

    又,腫一寸至二寸,癤也;二寸至五寸,癰也;五寸至一尺,癰疽也;一尺至三尺者,名曰竟體癰,癰成,九竅皆出。諸氣憤郁,不遂志欲者,血氣蓄積,多發此疾。

    診其寸口脈,外結者,癰腫。腎脈澀甚,為大癰。脈滑而數,滑即為實,數即為熱,滑即為榮,數即為衛。榮衛相逢,則結為癰;熱之所過,即為膿也。脈弱而數者,此為戰寒,必發癰腫。脈浮而數,身體無熱,其形默默,胃中微躁,不知痛所在,此主當發癰腫。脈來細而沉,時直者,身有癰腫。若腹中有伏梁。脈肺肝俱到,即發癰疽;四肢沉重,肺脈多即凡癰疽脈,洪粗難治,脈微澀者易愈。諸浮數之脈,應當發熱,而反洗漸惡寒,若有痛處,當有癰也;此或附骨有膿也。脈弦洪相薄,外急內熱,故欲發癰癤。

    凡發癰腫高者,疹源淺;腫下者,疹源深。大熱者,易治;小熱者,難治。初便大痛,傷??;晚乃大痛,傷骨。諸癰發于節者,不可治也。發于陽者,百日死;發于陰者,四十日死也。

    尻太陽脈有腫癰在足心,少陽脈,八日死;發膿血,八十日死。頭陽明脈有腫癰在尻,六日死;發膿血,六十日死。股太陽脈有腫癰在足太陽,七十日死;發膿血,百日死。膊太陽、太陰脈有腫癰在脛,八日死;發膿血,四百日死。足少陽脈有腫癰在脅,八日死,發膿血,六百日死。手陽明脈有腫癰在淵掖,一歲死;發膿血,二歲死。發腫牢如石,走皮中,無根,瘰也;久久不消,因得他熱乘之,時有發者,亦為癰也。又,手心主之脈氣發,有腫癰在股脛,六日死;發膿血,六十日死。又有癰在腓腸中,九日死也。

    《養生方》云∶五月勿食不成核果及桃、棗,發癰癤。不爾,發寒熱,變為黃疽,又為又云∶人汗入諸食中,食之則作疔瘡、癰、癤等。

    二、癰有膿候

    此由寒氣搏于肌肉,折于血氣,結聚乃成癰。凡癰經久,不復可消者,若按之都牢堅者,未有膿也;按之半堅半軟者,有膿也。又,以手掩腫上,不熱者,為無膿;若熱甚者,為有膿。凡覺有膿,宜急破之;不爾,侵食筋骨也。

    三、癰潰后候

    此由寒氣客于肌肉,折于血氣,結聚乃成癰。凡癰破潰之后,有逆有順。其眼白睛青黑,而眼小者,一逆也;內藥而嘔者,二逆也;腹痛、渴甚者,三逆也;膊項中不便者,四逆也;音嘶色脫者,五逆也。除此者并為順也。此五種皆死候。

    凡發癰疽,則熱流入內,五臟焦燥者,渴而引飲,兼多取冷,則腸胃受冷而變下利。利則腸胃俱虛,而冷搏于胃,氣逆則變嘔逆;氣不通,遇冷折之,則變噦也。

    四、石癰候

    石癰者,亦是寒氣客于肌肉,折于血氣,結聚所成。其腫結確實,至牢有根,核皮相親,不甚熱,微痛,熱時自歇。此寒多熱少,堅如石,故謂之石癰也。久久熱氣乘之,乃有膿也。

    五、附骨癰腫候

     附骨癰,亦由體癰熱而當風取涼,風冷入于肌肉,與熱氣相搏,伏結近骨成癰。其狀無頭,但腫痛而闊,其皮薄澤,謂之附骨癰也。

    十七、緩疽候

    緩疽者,由寒氣客于經絡,致榮衛凝澀,氣血壅結所成。其寒盛者,則腫結痛深,而回回無頭尾,大者如拳,小者如桃李,冰冰與皮肉相親著。熱氣少,其腫與肉相似,不甚赤,積日不潰,久乃變紫黯色,皮肉俱爛,如牛領瘡,漸至通體青黯,不作頭,而穿潰膿出是也。以其結腫積久,而肉腐壞遲,故名緩疽。亦名肉色疽也。緩疽急者,一年殺人;緩者,數

    十八、疽候

    疽之狀,肉生小黯點,小者如粟豆,大者如梅李,或赤或黑,乍青乍白,有實核,燥痛應心?;蛑眢w。其著手指者,似代指,人不別者,呼為代指。不急治,毒逐脈上,入臟則殺人。南方人得此疾,皆截去指,恐其毒上攻臟故也。

    又云∶十指端忽策策痛,入心不可忍。向明望之,晃晃黃赤,或黯黯青黑,是疽。直截后節,十有一冀。

    又云∶風胗痛不可忍者,疽。發五臟俞,節解相應通洞,疽也。諸是疽皆死。又齒間臭熱,血出不止,疽也,七日死。治所不瘥,以灰掩覆其血,不爾又云∶諸是疽皆死,唯痛取利,十有一活耳。此皆毒瓦斯客于經絡,氣血痞澀,毒

    十九、疽發口齒候

    寒氣客于經絡,血澀不通,結而成疽。五臟之氣,皆出于口;十二經脈,有入齒者,有連舌本者;榮衛之氣,無處不行。虛則受邪挾毒,乘虛而入脈故也。其發口齒者,多血出不可禁,皆死。

       


    二十、行疽候

    行疽候者,發瘡小者如豆,大者如錢,往來匝身,及生面上,謂之行疽。此亦寒熱客于腠理,與血氣相搏所生也。

    二十一、風疽候

    腫起,流之血脈,而攣曲疾痛,所以發瘡歷年,謂之風疽。此由風濕之氣,客于經絡,與氣相搏所成也。

    《養生方》云∶大解汗,當以粉粉身,若令自干者,成風疽也。

    一、代指候

    代指者,其指先腫,熱痛,其色不黯,然后方緣爪甲邊結膿,極者爪甲脫也。亦名代甲,亦名糟指,亦名土KT。一作灶。夫爪甲,筋之余也。由筋骨熱盛,氣澀不通,故腫結生膿,而爪甲脫。

    二、手足發胝候

    人手足忽然皮濃澀,而圓短如繭者,謂之胼胝。此由血氣沉行,不榮其表,故皮澀濃而

    三、手足逆鱸候

     手足爪甲際皮剝起,謂之逆鱸。風邪入于腠理,血氣不和故也。

    四、肉刺候

    腳趾間生肉如刺,謂之肉刺。肉刺者,由著靴急小,趾相揩而生也。

    五、肉裂候

    肉裂者,皮急肉坼破也。由腠理虛,風邪乘之,與血氣相沖擊,隨所擊處而肉坼裂也。

    一、諸候

    諸者,謂病初發之由不同,至于成,形狀亦異。有以一方而治之者,故名諸,非是諸病共成一也。而方說九者,是野狼、鼠、螻蛄、蜂、蚍蜉、蠐螬、浮疽、瘰、轉脈,此頸之九也。

    野狼者,年少之時,不自謹慎,或大怒,氣上不下之所生也。始發之時,在于頸項,有根,出缺盆,上轉連耳本。其根在肝。

    鼠者,飲食之時有擇,蟲蛆毒變化所生也。使人寒熱。其根在肺。

    螻蛄者,食果子,不避有蟲,即便啖之,外絕于綱,內絕于腸,有毒不去,變化所生也。始發之時,在于頸上,狀如蝸形,癮胗而出也。其根在大腸。

    蜂者,食飲勞倦,渴乏多飲流水,即得蜂毒不去,變化所生也。始發之時,其根在頸,歷歷三四處,俱腫,以潰生瘡,狀如癰形,瘥而復移。其根在脾。

    蚍蜉者,因寒,腹中臚脹,所得寒毒不去,變化所生也。始發之時,在其頸項,使人壯熱若傷寒,有似疥癬,婁婁孔出。其根在肺。

    蠐螬者,恐懼、愁憂、思慮,哭泣不止,余毒變化所生也。始發之時,在其頸項,無頭尾,如棗核,或移動皮中,使人寒熱心滿。其根在心。

    浮疽者,因恚結馳思,往反變化所生也。始發之時,在于頸,亦在掖下,如兩指,無頭尾,使人寒熱,欲嘔吐。其根在膽。

    瘰者,因強力入水,坐濕地,或新沐浴,汗入頭中,流在頸上之所生也。始發之時,在其頸項,恒有膿,使人寒熱。其根在腎。

    轉脈者,因飲酒大醉,夜臥不安,驚,欲嘔,轉側失枕之所生也。始發之時,在其頸項,濯濯脈轉,身如振,使人寒熱。其根在小腸。

    復有三十六種,方不可次第顯其名,而有蜣螂、蚯蚓等諸,非九之名,此即應是三十六種之數也。但病之生,或因寒暑不調,故血氣壅結所作;或由飲食乖節,野狼鼠之精,入于腑臟,毒流經脈,變化而生。皆有使血脈結聚,寒熱相交,久則成膿而潰漏也。其生身體皮肉者,亦有始結腫,與石癰相似。所可異者,其腫之中,按之累累有數脈,喜發于頸邊,或兩邊俱起,便是證也。亦發兩掖下,及兩顳間。初作喜不痛不熱,若失時治,即生寒熱也。

    所發之處,而有輕重;重者有兩種∶一則發口上HT,有結核,大小無定?;蛉缣依畲?,此蟲之窠窟,止在其中。二則發口之下,無有結核,而穿潰成瘡。又,蟲毒之居,或腑臟無定,故發身體,亦有數處,其相應通者多死。其形狀、起發之由,今辯于后章。

    《養生方》云∶六月勿食自落地五果,經宿蚍蜉、螻蛄、蜣螂游上,喜為九。

    又云∶十二月勿食狗、鼠殘肉,生瘡及,出頸項及口里,或生咽內。

    二、鼠候

    鼠者,由飲食不擇,蟲蛆毒變化,入腑臟,出于脈,稽留脈內而不去,使人寒熱。

    其根在肺。出于頸掖之間。其浮于脈中,而未內著于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

    決其生死者,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脈,從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赤脈而不下貫瞳子,《養生方》云∶正月勿食鼠殘食,作鼠,發于頸項;或毒入腹,下血不止;或口生瘡

    三、蜂候

    蜂者,由飲食勞倦,渴乏多飲流水,即得蜂毒,流入于臟。其根在脾。出發于頸項,歷歷三四處,或累累四五處蜂臺,或發胸前俱腫,以潰生瘡,狀如癰形,瘥而復移。

       

    四、蟻候

     蟻者,由飲食有蟻精氣,毒入于五臟,流出經絡,多著頸項,戢戢然小腫核細,乃遍

    五、蚍蜉候

    蚍蜉者,由飲食內有蚍蜉毒瓦斯,入于臟,流于經脈,使身寒似傷寒,腹虛臚脹。其根在肺。發于頸項,如疥癬,婁婁孔出。初生癢,搔之生痕。不治,一百日生蚍蜉。

    一、諸痔候

    諸痔者,謂牡痔、牝痔、脈痔、腸痔、血痔也。其形證各條如后章。又有酒痔,肛邊生瘡,亦有血出。又有氣痔,大便難而血出,肛亦出外,良久不肯入。

    諸痔皆由傷風,房室不慎,醉飽合陰陽,致勞擾血氣,而經脈流溢,滲漏腸間,沖發下部。有一方而治之者,名為諸痔,非為諸病共成一痔。痔久不瘥,變為了。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云∶忍大便不出,久作氣痔。

    《養生方·導引法》云∶一足踏地,一足屈膝,兩手抱犢鼻下,急挽向身,極勢。左右換易四七。去痔、五勞、三里氣不下。

    又云∶踞坐,合兩膝,張兩足,不息兩通。治五痔。

    又云∶兩手抱足,頭不動,足向口面受氣,眾節氣散,來去三七。欲得捉足,左右側身,各各急挽,腰不動。去四肢、腰上下髓內冷,血脈冷,筋急悶,痔。

    又云∶兩足相踏,向陰端急蹙,將兩手捧膝頭,兩向極勢,捺之,二七竟;身側兩向取勢,二七;前后努腰七。去心勞、痔病。

    二、牡痔候

     肛邊生鼠乳,出在外者,時時出膿血者是也。

    三、牝痔候

    肛邊腫,生瘡而出血者,脈痔也。

    四、脈痔候

     肛邊生瘡,癢而復痛,出血者,脈痔也。

    五、腸痔候

    肛邊腫核痛,發寒熱而血出者,腸痔也。

    一、頭面身體諸瘡候

    夫內熱外虛,為風濕所乘,則生瘡。所以然者,肺主氣,候于皮毛;脾主肌肉。氣虛則膚腠開,為風濕所乘;內熱則脾氣溫,脾氣溫則肌肉生熱也。濕熱相搏,故頭面身體皆生瘡。其瘡初如,須臾生汁。熱盛者,則變為膿。隨瘥隨發。

    二、頭面身體諸久瘡候

    諸久瘡者,內熱外虛,為風濕所乘,則頭面身體生瘡。其臟內熱實氣盛,熱結肌肉,其熱留滯不歇,故瘡經久不瘥。

       

    三、諸惡瘡候

    諸瘡生身體,皆是體虛受風熱,風熱與血氣相搏,故發瘡。若熱風熱挾濕毒之氣者,則瘡癢痛腫,而瘡多汁,身體壯熱,謂之惡瘡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養生方》云∶銅器蓋食,汗入食,發惡瘡、內疽也。

    又云∶醉而交接,或致惡瘡。

    又云∶飲酒熱未解,以冷水洗面,令人面發惡瘡;輕者。

    又云∶五月五日,取棗葉三升,井華水搗取汁,浴,永不生惡瘡。

    又云∶井華水和粉洗足,不病惡瘡。

    又云∶五月一日、八月二日、九月九日、十月七日、十一月四日、十二月十三日,沐浴,除惡瘡。

    《養生方·導引法》云∶龍行氣,低頭下視,不息十二通。愈風疥、惡瘡,熱不能入咽

    四、久惡瘡候

    夫體虛受風熱濕毒之氣,則生瘡。癢痛腫多汁,壯熱,謂之惡瘡。而濕毒瓦斯盛,體外虛內熱,其瘡漸增,經久不瘥,為久惡瘡。

    五、瘡候

    瘡者,由膚腠虛,風濕之氣,折于血氣,結聚所生。多著手足間,遞相對,如新生茱萸子,痛癢,抓搔成瘡,黃汁出,浸淫生長,拆裂,時瘥時劇,變化生蟲,故名

    一、湯火瘡候

    凡被湯火燒者,初慎勿以冷物,及井下泥、尿泥及蜜淋拓之,其熱氣得冷即卻,深搏至骨,爛人筋也。所以人中湯火后,喜攣縮者,良由此也。

    二、灸瘡急腫痛候

    夫灸瘡,膿潰以后,更腫急痛者,此中風冷故也。

    三、灸瘡久不瘥候

    夫灸之法,中病則止,病已則瘡瘥。若病熱未除,或中風冷,故久不瘥也。

    四、針灸瘡發洪候

    夫針灸,皆是節、穴、俞、募之處。若病甚,則風氣沖擊于瘡。凡血與氣,相隨而行,故風乘于氣而動于血,血從灸瘡處出,氣盛則血不止,名為發洪。

    一、馬嚙踏人候

    凡人被馬嚙踏,及馬骨所傷刺,并馬韁、、勒所傷,皆為毒瘡。若腫痛致煩悶,是毒入腹,亦斃人。

    二、馬毒入瘡候

    凡人先有瘡而乘馬,馬汗并馬毛垢,及馬屎尿,及坐馬皮韉,并能有毒,毒瓦斯入瘡,致腫疼痛,煩熱,毒入腹,亦斃人。

    三、狗嚙候

    凡狗嚙人,七日輒一發,過三七日不發,則無苦也。要過百日,方大免耳。當終身禁食犬肉及蠶蛹,食此,發則死不可救矣。瘡未愈之間,禁食生魚、豬、雞、膩。過一年禁之乃佳。但于飯下蒸魚,及于肥器中食便發。若人曾食落葵得犬嚙者,自難治。若瘡瘥十數年后,食落葵便發。

    四、狗嚙重發候

    凡被狗嚙,瘡,忌食落葵及狗肉。云∶雖瘥,經一二年,但食此者必重發。重發者,與初被嚙不殊。其狗嚙瘡重發,則令人狂亂,如狗之狀。

    一、蛇螫候

    凡中蛇,不應言蛇,皆言蟲,及云地索,勿正言其名也。

    惡蛇之類甚多,而毒有瘥劇。時四月、五月,中青、三角、蒼虺、白頸、大蜴;六月、七月,中竹狩、艾蝮、黑甲、赤目、黃口、反鉤、白、三角。此皆蛇毒之猛者,中人不即治,多死。又有赤連、黃頷之類,復有六七種,而方不盡記其名。

    水中黑色者,名公蠣。山中一種亦相似,不常聞螫人。

    又有鉤蛇,尾如鉤,能倒牽人獸入水,沒而食之。

    又,南方有蛇,人忽傷之,不死,終身伺覓其主不置,雖百人眾中,亦直來取之。惟遠去出百里乃免耳。

    又有蛇,長七八尺,如船狀,毒人必死。即削取船,煮汁漬之便瘥。

    但蛇例雖多,今皆以青條尾、白頸艾蝮,其毒尤劇。大者中人,若不即治,一日間舉體洪腫,皮肉坼爛;中者,尚可得二三日也。

    凡被蛇螫,第一禁,第二藥。無此二者,有全劑,雄黃、麝香可預辦。故山居者,宜令又,惡蛇螫者,人即頭解散,言此蛇名黑帝。其瘡冷如凍凌,此大毒惡。不治,一日即死。若頭不散,此蛇名赤帝,其毒小輕,瘡上冷,不治,故得七日死。

    凡蛇瘡未愈,禁熱食;熱食便發,治之根據初被螫法也。

    二、蝮蛇螫候

    凡蝮中人,不治,一日死。若不早治之,縱不死者,多殘斷人手足。

    蝮蛇形不乃長,頭褊口尖,頸斑,身亦艾斑,色青黑,人犯之,頸腹帖著地者是也。江東諸山甚多,其毒最烈,草行不可不慎。

    又有一種,狀如蝮而短,有四腳,能跳來嚙人,名曰千歲蝮,中人必死。然其嚙人竟,即跳上樹,作聲云斫木者,但營棺具,不可救;若云搗菽者,猶可治。吳音呼藥為菽故也。

    三、虺螫候

    虺形短而褊,身亦青黑色。山草自不甚多,每六、七月中,夕時出路上,喜入車轢中,令車轢腹破而子出。人侵晨及冒昏行者,每傾意看之。其螫人亦往往有死者。

    四、青蛇螫候

    青蛇者,正綠色,喜緣樹及竹上,自掛與竹樹色一種,人看不覺,若入林中行,有落人項背上者,然自不傷嚙,嚙人必死。而蛇無正形,極大者不過四五尺,世人皆呼為青條蛇,言其與枝條同色。乍看難覺,其尾二三寸,色黑者,名尾,毒最猛烈,中人立

    五、毒候

    此是諸毒蛇夏日毒盛不泄,皆嚙草木,及吐毒著草木上,人誤犯著此者,其毒如被蛇螫不殊。但瘡腫上有物如蟲蛇眼狀,以此別之,名為毒。

    一、蜂螫候

    蜂類甚多,而方家不具顯其名。唯地中大土蜂最有毒,一螫中人,便即倒悶,舉體洪腫。諸藥治之,皆不能卒止。舊方都無其法。雖然,不肯殺人。有禁術封唾,亦微效。又有瓠HT蜂,抑亦其次。余者猶瘥。

    二、蝎螫候

    此蟲五月、六月毒最盛。云有八節、九節者彌甚。螫人,毒勢流行,多至牽引四肢皆痛,過一周時始定。

    三、蠆螫候

    陶隱居云∶蠆蟲,方家亦不能的辯正,云是蜒子,或云是小烏蟲,尾有兩歧者。然皆恐非也,疑即是蝎。蝎尾歧而曲上,故《周詩》云∶彼都人士,拳發如蠆。

       

    四、蜈蚣螫候

    此則百足蟲也。雖復有毒,而不甚螫人。人誤觸之者,故時有中其毒。

    五、蜞蜍著人候

    江東及嶺南,無處不有蜞、蜍。蜞、蜍乃是兩種物。蜞者,在草里,名為山蜞;在水里,名馬蜞。皆長四五寸許,黑色,身滑。人行涉山水,即著人肉,不甚痛而癢,兩頭皆能嗍人血,血滿腹,便自脫地。無甚毒害。

    蜍者,無不背作文理,粗澀,多著龜、螺殼上。若著人肉,即于肉里生子,乃至十數枚,經日便腫癢,隱軫起,久久亦成瘡。

    一、金瘡初傷候

    夫被金刃所傷,其瘡多有變動。若按瘡邊干急,肌肉不生,青黃汁出,瘡邊寒清,肉消臭敗,前出赤血,后出黑血,如熟爛者,及血出不止,白汁隨出,如是者多兇。若中絡脈、髀內、陰股、天聰、眉角,橫斷腓腸,乳上及與鳩尾、攢毛、小腹,尿從瘡出,氣如賁豚,及腦出,諸瘡如是者,多兇少愈。

    診金瘡,血出太多,其脈虛細者生,數實大者死;小者生,浮大者死。所傷在陽處者,去血四五斗,脈微緩而遲者生,急疾者死。

    二、金瘡血不止候

    金瘡血出不斷,其脈大而止者,三七日死。金瘡血出不可止,前赤后黑,或黃或白,肌肉腐臭,寒冷硬急者,其瘡難愈,亦死。

    三、金瘡內漏候

    凡金瘡通內,血多內漏,若腹脹滿,兩脅脹,不能食者死。瘀血在內,腹脹,脈牢大者

    四、毒箭所傷候

    夫被弓弩所傷,若箭鏃有藥,入人皮脈,令人短氣,須臾命絕??卩浯礁?,血為斷絕,腹滿不言,其人如醉,未死之間,為不可治。若榮衛青瘀,血應時出,瘡邊溫熱,口毒箭有三種∶嶺南夷俚,用焦銅作箭鏃;次,嶺北諸處,以諸蛇蟲毒螫物汁著管中,漬箭鏃。此二種才傷皮,便洪腫沸爛而死。唯射豬犬,雖困得活。以其啖糞故也。人若中之,便即食糞,或飲糞汁,并涂瘡即愈。不爾,須臾不可復救。箭著寬處者,雖困漸治,不必死。若近胸腹,便宜速治,小緩,毒入內,則不可救。

       


    五、金瘡腸出候

    此謂為矛箭所傷,若中于腹,則氣激,氣激則腸隨瘡孔出也。

    一、被打頭破腦出候

    夫被打,陷骨傷頭,腦眩不舉,戴眼直視,口不能語,咽中沸聲如子喘,口急,手為妄取,即日不死,三日小愈。

    二、腕折破骨傷筋候

    凡人傷折之法,即夜盜汗者,此髓斷也,七日死。不汗者,不死。

    三、卒被損瘀血候

    夫有瘀血者,其人喜忘,不欲聞物聲。病患胸滿,唇萎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腹滿,為有瘀血。汗當出不出,內結亦為瘀。病患胸滿,口干,膊痛,渴,無寒熱,為有瘀血。腹滿,口燥不渴,唾如漿狀,此有留血爾。

    從高頓仆,內有血,腹脹滿。其脈牢強者生,小弱者死。得笞掠,內有結血。脈實大者生,虛小者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端坐,伸腰,舉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脅,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瘀血、結氣。

    又云∶鼻納氣,口閉,自極七息。除兩脅下積血氣。

    又云∶端坐,伸腰,舉左手,右手承右脅,鼻納氣七息。除瘀血。

    又云∶端坐,右手持腰,鼻納氣七息,左右戾頭各三十止。除體瘀血,項頭痛。

    又云∶雙手搦腰,手指相對向,盡勢,前后振搖二七。又,將手大指向后,極勢,振搖二七。不移手,上下對,與氣下盡勢,來去三七。去云門、腰掖血氣閉塞。

    四、壓迮墜墮內損候

    此為人卒被重物壓迮,或從高墜下,致吐、下血,此傷五內故也。

    五、腕傷初系縛候

    夫腕傷重者,為斷皮肉、骨髓,傷筋脈,皆是卒然致損,故血氣隔絕,不能周榮,所以須善系縛,按摩導引,令其血氣復。

    一、風虛勞冷候

    風虛勞冷者,是人體虛勞,而受于冷也。夫人將攝順理,則血氣調和,風寒暑濕,不能為害。若勞傷血氣,便致虛損,則風冷乘虛而干之,或客于經絡,或入于腹內。其經絡得風冷,則氣血冷澀,不能自溫于肌膚也。腹內得風冷,則脾胃弱,不消飲食也。隨其所傷而變成病,若大腸虛者,則變下利;若風冷入于子臟,則令臟冷,致使無兒;若搏于血,則血澀壅,亦令經水不利,斷絕不通。

    二、風邪驚悸候

    風邪驚悸者,是風乘于心故也。心藏神,為諸臟之主。若血氣調和,則心神安定;若虛損,則心神虛弱,致風邪乘虛干之,故驚而悸動不定也。其驚悸不止,則變恍惚而憂懼。

    三、虛汗候

    人以水谷之精,化為血氣津液,津液行于腠理。若勞傷損動,陽氣外虛,腠理開,血氣衰弱,故津液泄越,令多汗也。其虛汗不止,則變短氣,柴瘦而羸瘠也。亦令血脈減損,經水痞澀,甚者閉斷不通也。

    四、中風候

    中風者,虛風中于人也。風是四時八方之氣,常以冬至之日,候其八方之風,從其鄉來者,主長養萬物;若不從其鄉來,名為虛風,則害萬物。人體虛者,則中之,當時雖不即發,停在肌膚,后或重傷于風,前后重沓,因體虛則發。人腑臟俞皆在背,中風多從俞入,隨所中之俞而發病。

       若心中風,但得偃臥,不得傾側,汗出。若唇赤汗流者,可治,急灸心俞百壯。若唇或青或白,或黃或黑,此是心壞為水,面目亭亭,時悚動者,皆不復可治,五六日而死。

       若肝中風,踞坐,不得低頭,若繞兩目連額上色微有青,唇青而面黃者,可治,急灸肝俞百壯。若大青黑,面一黃一白者,是肝已傷,不可復治,數日而死。

       若脾中風,踞而腹滿,身通黃,吐咸水,汗出者,可治,急灸脾俞百壯。若手足青者,不可復治。

       腎中風,踞而腰痛,視脅左右,未有黃色如餅KT大者,可治,急灸腎俞百壯。若齒黃赤,鬢發直,面土色,不可復治。

       肺中風,偃臥而胸滿短氣,冒悶汗出,視目下鼻上下兩邊下行至口,色白者,可治,急灸肺俞百壯。若色黃者,為肺已傷,化為血,而不可復治。其人當妄,掇空自拈衣,此亦數日而死。

    五、中風口噤候

    中風口噤,是體虛受風,風入頷頰夾口之筋也。手三陽之筋,結入于頷頰;足陽明之筋,上夾于口。而風挾冷,乘虛而入其筋,則筋攣,故引牙關急而口噤。

    三十三、漏下候

    漏下者,由勞傷血氣,沖任之脈虛損故也。沖脈、任脈為十二經脈之海,皆起于胞內。

    而手太陽小腸之經也,手少陰心之經也,此二經主上為乳汁,下為月水。婦人經脈調適,則月水以時,若勞傷者,以沖任之氣虛損,不能制其經脈,故血非時而下,淋瀝不斷,謂之漏診其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即為寒,芤即為虛,寒虛相搏,其脈為革,婦人即半產而下漏。又,尺寸脈虛者,漏血。漏血脈浮,不可治也。

    《養生方》云∶懷娠未滿三月,服藥自傷下血,下血未止而合陰陽,邪氣結,因漏胎不止,狀如腐肉,在于子臟,令內虛。

    三十四、漏下五色俱下候

    漏下之病,由勞傷血氣,沖任之脈虛損故也。沖脈、任脈為經脈之海,起于胞內;手太陽小腸之經也,手少陰心之經也,此二經之血,主上為乳汁,下為月水。沖任之脈虛損,不能約制其經血,故血非時而下,淋瀝成漏也。五臟皆稟血氣,虛則淋瀝漏下,致五臟傷損。

    五臟之色,隨臟不同,若五臟皆虛損者,則漏五色,隨血而下。

    診其尺脈急而弦大者,風邪入少陰,女子漏下赤白。又,漏下赤白不止,脈小虛滑者生,脈大緊實數者死也。又,漏血下赤白,日下血數斗,脈急疾者死,遲者生。

    《養生方》云∶夫婦自共諍訟,訟意未和平,強從,子臟閉塞,留結為病,遂成漏下黃白如膏。

    三十五、漏下青候

    勞傷血氣,沖脈、任脈虛損。沖任之脈皆起于胞內,為經脈之海;手太陽小腸之經也,手少陰心之經也,此二經主下為月水。傷損經血,沖任之氣虛,故血非時而下,淋瀝不斷,而成漏下。五臟皆稟血氣,肝臟之色青,漏下青者,是肝臟之虛損,故漏下而挾青色也。

    三十六、漏下黃候

    勞傷血氣,沖脈、任脈虛損。沖任之脈,皆起于胞內,為經脈之海;手太陽小腸之經也,手少陰心之經也,此二經主下為月水。傷損經血,沖任之氣虛,故血非時而下,淋瀝不斷,而成漏下。五臟皆稟血氣,脾臟之色黃,漏下黃者,是脾臟之虛損,故漏下而挾黃色也。

    三十七、漏下赤候

    勞傷血氣,沖脈、任脈虛損。沖脈、任脈皆起于胞內,為經脈之海;手太陽小腸之經也,手少陰心之經也,此二經者,主下為月水。傷損經血,沖任之氣虛,故血非時而下,淋瀝不止,而成漏下。五臟皆稟血氣,心臟之色赤,漏下赤者,是心臟之虛損,故漏下而挾赤色也。

    五十二、月水不利無子候

    月水不利而無子者,由風寒邪氣客于經血,則令月水痞澀,血結子臟,陰陽之氣不能施化,所以無子也。

    五十三、月水不通無子候

    月水不通而無子者,由風寒邪氣客于經血。夫血得溫則宣流,得寒則凝結,故月水不通。冷熱血結,搏子臟而成病,致陰陽之氣不調和,月水不通而無子也。

    月水久不通,非止令無子,血結聚不消,則變為血瘕;經久盤結成塊,亦作血癥。血水相并,津液壅澀,脾胃衰弱者,水氣流溢,變為水腫。如此難可復治,多致斃人。

    《養生方》云∶少時,若新產后,急帶舉重,子陰挺出或傾邪,月水不瀉,陰中激痛,下塞,令人無子。

    五十四、子臟冷無子候

    子臟冷無子者,由將攝失宜,飲食不節,乘風取冷,或勞傷過度,致風冷之氣乘其經血,結于子臟,子臟則冷,故無子。

    五十五、帶下無子候

    帶下無子者,由勞傷于經血,經血受風邪則成帶下。帶下之病,白沃與血相兼帶而下也。病在子臟,胞內受邪,故令無子也。

    診其右手關后尺中脈,浮為陽,陽絕者,無子戶脈也??嘧隳胬?,帶下故也。

    五十六、結積無子候

    五臟之氣積,名曰積。臟積之生,皆因飲食不節,當風取冷過度。其子臟勞傷者,積氣結搏于子臟,致陰陽血氣不調和,故病結積而無子。

    《養生方》云∶月水未絕,以合陰陽,精氣入內,令月水不節,內生積聚,令絕子,不復產乳。

    九十二、霍亂候

    陰陽清濁相干,謂之氣亂。氣亂在腸胃,為霍亂也。多因飲食過度,冒觸風冷,冷氣入于腹內,脾氣得冷則不消水谷,胃氣得冷則吐逆,腸氣得冷則下利。其先心痛者先吐,先腹痛者先利,心腹俱痛,吐利并發。其有頭痛、壯熱而吐利者,由體盛而挾風之氣搏之外,與血氣交爭,故頭痛發熱也,內乘腸胃,故霍亂吐利也。

    九十三、嘔吐候

    胃氣逆則嘔吐。胃為水谷之海,其氣不調,而有風冷乘之,冷搏于胃氣,胃氣逆則嘔吐也。

    九十四、嬖子小兒注車船候

    無問男子女人,乘車船則心悶亂,頭痛吐逆,謂之注車、注船。特由質性自然,非關宿

    九十五、與鬼交通候

    人稟五行秀氣而生,承五臟神氣而養。若陰陽調和,則臟腑強盛,風邪鬼魅不能傷之。

    若攝衛失節,而血氣虛衰,則風邪乘其虛,鬼干其正。然婦人與鬼交通者,臟腑虛,神守弱,故鬼氣得病之也。其狀,不欲見人,如有對忤,獨言笑,或時悲泣是也。

    脈來遲伏,或如鳥啄,皆邪物病也。又脈來綿綿,不知度數,而顏色不變,此亦病也。

    九十六、夢與鬼交通候

    夫臟虛者喜夢。婦人夢與鬼交,亦由腑臟氣弱,神守虛衰,故乘虛因夢與鬼交通也。

    一、妊娠候

    經云∶陰搏陽別,謂之有子。此是氣血和調,陽施陰化也。

    診其手少陰脈動甚者,任子也。少陰,心脈也,心主血脈。又,腎名胞門、子戶。尺中,腎脈也,尺中之脈按之不絕者,妊娠脈也。三部脈沉浮正等,按之無斷絕者,有娠也。

    又,左手沉實為男,右手浮大為女;左右俱沉實,生二男;左右俱浮大,生二女。又,尺脈左偏大為男,右偏大為女;左右俱大,產二子。又,左右手尺脈俱浮,為產二男,不爾,女作男生;俱沉,為產二女,不爾,男作女生。又,左手尺中脈浮大者男,右手尺脈沉細者女。又,得太陰脈為男,得太陽脈為女;太陰脈沉,太陽脈浮。

    欲知男女,遣面南行,還復呼之,左回首是男,右回首是女。又,看上圊時,夫從后急呼之,左回首是男,右回首是女。婦人妊娠,其夫左邊乳房有核是男,右邊乳房有核是女。

    懷娠一月,名曰始形,飲食精熟,酸美受御,宜食大麥,無食腥辛之物,是謂才貞,足厥陰養之。足厥陰者,肝之脈也。肝主血,一月之時,血流澀,如不出,故足厥陰養之。足厥陰穴,在足大指歧間白肉際是。

    妊娠二月,名曰始膏。無食腥辛之物,居必靜處,男子勿勞,百節皆痛,是謂始藏也,足少陽養之。足呼陽者,膽之脈也,主于精。二月之時,兒精成于胞里,故足少陽養之。足少陽穴,在足小指間本節后附骨上一寸陷中者是。

    妊娠三月,名始胎。當此之時,血不流,形像始化,未有定儀,見物而變。欲令見貴盛公主,好人端正莊嚴,不欲令見傴僂侏儒,丑惡形人,及猿猴之類。無食姜兔,無懷刀繩。

    欲得男者,操弓矢,射雄雞,乘肥馬于田野,觀虎豹及走犬。其欲得女者,則著簪珂環佩,弄珠璣。欲令子美好端正者,數視白璧美玉,看孔雀,食鯉魚。欲令兒多智有力,則啖牛心,食大麥。欲令子賢良盛德,則端心正坐,清虛和一,坐無邪席,立無偏倚,行無邪徑,目無邪視,耳無邪聽,口無邪言,心無邪念,無妄喜怒,無得思慮,食無邪臠,無邪臥,無橫足,思欲果瓜,啖味酸菹,好芬芳,惡見穢臭,是謂外象而變者也,手心主養之。手心主者,脈中精神,內屬于心,能混神,故手心主養之。手心主穴,在掌后橫文是。

    診其妊娠脈滑疾,重以手按之散者,胎已三月也。

    妊娠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脈。其食宜稻,其羹宜魚雁,是謂盛榮,以通耳目,而行經絡。洗浴遠避寒暑,是手少陽養之。手少陽者,三焦之脈也,內屬于腑。四月之時,兒六腑順成,故手少陽養之。手少陽穴,在手小指間本節后二寸是也。

    診其妊娠四月,欲知男女,左脈疾為男,右脈疾為女,左右俱疾,為生二子。當此之時,慎勿瀉之,必致產后之殃。何謂也?是手少陽三焦之脈,風屬于三焦,靜形體,和心志,妊娠五月,始受火精,以成其氣,臥必晏起,洗浣衣服,深其屋室,濃其衣裳,朝吸天光,以避寒殃。其食宜稻麥,其羹宜牛羊,和以茱萸,調以五味,是謂養氣,以定五臟者也。一本云∶宜食魚鱉。足太陰養之。足太陰脾之脈,主四季。五月之時,兒四肢皆成,故足太陰養之。足太陰穴,在足內踝上三寸是也。

    診其妊娠脈,重手按之不散,但疾不滑者,五月也。又,其脈數者,必向壞;脈緊者,必胞阻;脈遲者,必腹滿湍;脈浮者,必水壞為腫。

    妊娠六月,始受金精,以成其筋。身欲微勞,無得靜處,出游于野,數觀走犬,及視走馬,宜食鷙鳥猛獸之肉,是謂變腠膂筋,以養其爪,以牢其背膂,足陽明養之。足陽明者,胃之脈,主期其口目。六月之時,兒口目皆成,故足陽明養之。足陽明穴,在太沖上二寸是也。

    妊娠七月,始受木精,以成其骨。勞躬搖支,無使定止,動作屈伸,以運血氣,居處必燥,飲食避寒,常宜食稻,以密腠理,是謂養骨牢齒者也。手太陰養之。手太陰者,肺脈,主皮手。七月之時,兒皮手已成,故手太陰養之。手太陰穴,在手大指本節后,白診其妊娠七月脈,實大牢強者生,沉細者死。懷軀七月,而不可知,時時衄而轉筋者,此為軀衄;時嚏而動者,非軀也。懷軀七月,暴下斗余水,其胎必倚而墮,此非時孤漿預下妊娠八月,始受土精,以成膚革。和心靜息,無使氣極,是謂密腠理而光澤顏色。手陽明養之。手陽明者,大腸脈,大腸主九竅。八月之時,兒九竅皆成,故手陽明養之。手陽明穴,在大指本節后宛宛中是。

    診其妊娠八月脈,實大牢強弦緊者生,沉細者死。

    妊娠九月,始受石精,以成皮手,六腑百節,莫不畢備。飲醴食甘,緩帶自持而待之,是謂養毛發,多才力。足少陰養之。足少陰者,腎之脈,腎主續縷。九月之時,兒脈續縷皆成,故足少陰養之。足少陰穴,在足內踝后微近下前動脈是也。

    妊娠十月,五臟俱備,六腑齊通,納天地氣于丹田,故使關節人神咸備,然可預修滑胎

    二、妊娠惡阻候

    惡阻病者,心中憒悶,頭眩,四肢煩疼,懈惰不欲執作,惡聞食氣,欲啖咸酸果實,多睡少起,世云惡食,又云惡字是也。乃至三四月日以上,大劇者,不能自勝舉也。此由婦人元本虛羸,血氣不足,腎氣又弱,兼當風飲冷太過,心下有痰水挾之,而有娠也。經血既閉,水漬于臟,臟氣不宣通,故心煩憒悶,氣逆而嘔吐也;血脈不通,經絡痞澀,則四肢沉重;挾風則頭目眩。故欲有胎,而病惡阻。所謂欲有胎者,其人月水尚來,而顏色皮膚如常,但苦沉重憒悶,不欲食飲,又不知其患所在,脈理順時平和,即是欲有胎也。如此經二月日后,便覺不通,則結胎也。

    三、妊娠轉女為男候

    陰陽和調,二氣相感,陽施陰化,是以有娠。而三陰所會,則多生女。但妊娠二月,名曰始藏,精氣成于胞里。至于三月,名曰始胎,血脈不流,象形而變,未有定儀,見物而化,是時男女未分,故未滿三月者,可服藥方術轉之,令生男也。

    四、妊娠養胎候

    妊娠之人,有宿挾疹,因而有娠,或有娠之時,節適乖理,致生疾病,并令腑臟衰損,氣力虛羸,令胎不長。故須服藥去其疾病,益其氣血,以扶養胎也。

    五、妊娠禁忌候

    妊娠男女未分之時,未有定儀,見物而化,故須端正莊嚴,清靜和一,無傾視,無邪聽。兒在胎,日月未滿,陰陽未備,腑臟骨節,皆未成足,故自初訖于將產,飲食居處,皆有

    二十一、妊娠傷寒候

    冬時嚴寒,人體虛而為寒所傷,即成病為傷寒也。輕者嗇嗇惡寒,吸吸發熱,微咳鼻塞,數日乃止;重者頭痛體疼,憎寒壯熱。久不歇,亦傷胎也。

    二十二、妊娠傷寒后復候

    冬時嚴寒,人體虛,觸冒之得病,名傷寒。其狀∶頭痛、體疼、壯熱。瘥后體虛,尚未平復,或起早,或飲冷過度,病更如初,故謂之復也。

    三十三、妊娠時氣候

    四時之間,忽有非切之氣,如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熱而反冷,秋時應涼而反熱,冬時應寒而反溫,非其節而有其氣。一氣之至,無人不傷,長少雖殊,病皆相似者,多挾于毒。言此時普行此氣,故云時氣也。妊娠遇之,重者傷胎也。

    二十四、妊娠溫病候

    冬時嚴寒,人有觸冒之,寒氣伏藏肌骨,未即病,至春而發,謂之溫也。亦壯熱,大體與傷寒相似。又,冬時應寒而反溫,溫氣傷人即病,亦令壯熱,謂之溫病。妊娠遇此病,熱搏于胎,皆損胎也。

    二十五、妊娠熱病候

    冬時嚴寒,觸冒傷之,藏于肌骨,夏至乃發,壯熱,又為暑病。暑病,即熱病也。此寒氣蘊積,發即有毒。妊娠遇之,多致墮胎也。

    一、產法

    人處三才之間,稟五行之氣,陽施陰化,故令有子。然五行雖復相生,而則柔刑殺,互相害克。至于將產,則有日游、反支禁忌,若犯觸之,或橫致諸病。故產時坐臥產處,須順四時五行之氣,故謂之產法也。

    二、產防運法

    防運者,諸臨產若觸犯日游、反支諸所禁忌,則令血氣不調理,而致運也。其運之狀,心煩悶,氣欲絕是也,故須預以法術防之。

    三、胞衣不出候

    有產兒下,苦胞衣不落者,世謂之息胞。由產婦初時用力,比產兒出而體已疲頓,不能更用氣產胸,經停之間,外冷乘之,則血道痞澀,故胞久不出。彌須急以方藥救治,不爾,害于兒。所以爾者,胞系連兒臍,胞不出,則不得以時斷臍浴洗,冷氣傷兒,則成病也。

       舊方胞衣久不出,恐損兒者,根據法截臍,而以物系其帶一頭。亦有產而看產人不用意慎護,而挽牽甚,胞系斷者,其胞上掩心,則斃人也??v令不死,久則成病也。

    一、產難候

    產難者,或先因漏胎,去血臟燥,或子臟宿挾疹病,或觸禁忌,或始覺腹痛,產時未到,便即驚動,穢露早下,致子道干澀,產發力疲,皆令難也。

    候其產婦,舌青者,兒死母活;唇青口青,口兩邊沫出者,子母俱死;面青舌赤,沫出者,母死子活。故將產坐臥產處,須順四時方面,并避五行禁忌,若有犯觸,多令產難。

    產婦腹痛而腰不痛者,未產也;若腹痛連腰甚者,即產。所以然者,腎候于腰,胞系于腎故也。

    診其尺脈,轉急如切繩轉珠者,即產也。

    二、橫產候

    橫產由初覺腹痛,產時未至,驚動傷早,兒轉未竟,便用力產之,故令橫也?;蛴|犯禁忌所為。將產坐臥產處,須順四時方面,并避五行禁忌,若觸犯,多致災禍也。

    三、逆產候

    逆產者,初覺腹痛,產時未至,驚動傷早,兒轉未竟,便用力產之,則令逆逆也?;蛴|犯禁忌所為。故產處及坐臥,須順四時方面,并避五行禁忌,若觸犯,多致災禍。

    《養生方》云∶妊娠,大小便勿至非常之去處,必逆產殺人也。

    四、產子上逼心候

    妊娠將養得所,則氣血調和,故兒在胎則安,當產亦易。若節適失宜,則血氣乖理,兒在胎則亟動,至產育亦難。產而子上迫于心者,由產難用力,胎動氣逆,胎上沖迫于心也。

    凡胎上迫心,則暴悶絕,胎下乃蘇,甚者至死。凡產處及坐臥,須順四時方面,并避五行禁忌,若有觸犯,多致災禍也。

    五、產子但后孔候

    產子但暗后孔者,由坐臥未安,匆遽強KT,氣暴沖擊,故兒失其道。婦人產有坐有臥,若坐產者,須正坐,旁人扶抱肋腰持捉之,勿使傾斜,故兒得順其理。臥產者,亦待臥定,背平著度,體不傴曲,則兒不失其道。若坐臥未安,身體斜曲,兒正轉動,匆遽強HT,氣暴沖擊,則令兒趨后孔,或橫或逆,皆由產時匆遽,或觸犯禁忌,坐臥不安。審所為,故產坐臥須平正,順四時方面,避五行禁忌,若有觸犯,多致災禍也。

    一、產后血運悶候

    運悶之狀,心煩氣欲絕是也。亦去血過多,亦有下血極少,皆令運。若產去血過多,血虛氣極,如此而運悶者,但煩悶而已。若下血過少,而氣逆者,則因隨氣上掩于心,亦令運悶,則煩悶而心滿急。二者為異。亦當候其產婦血下多少,則知其產后應運與不運也。然煩悶不止,則斃人。凡產時當向坐臥,若觸犯禁忌,多令運悶,故血下或多或少。是以產處及坐臥,須順四時方面,避五行禁忌,若有觸犯,多招災禍也。

    二、產后血露不盡候

    凡妊娠當風取涼,則胞絡有冷,至于產時,其血下必少?;蛐庐a而取風涼,皆令風冷搏于血,致使血不宣消,蓄積在內,則有時血露淋瀝下不盡。

    三、產后惡露不盡腹痛候

    妊娠取風冷過度,胞絡有冷,比產血下則少?;蛐庐a血露未盡,而取風涼,皆令風冷搏于血,血則壅滯不宣消,蓄積在內,內有冷氣,共相搏擊,故令痛也,甚者則變成血瘕,亦令月水不通也。

    四、產后血上搶心痛候

    產后氣虛挾宿寒,寒搏于血,血則凝結不消,氣逆上者,則血隨上搶,沖擊而心痛也。

    凡產,余血不盡,得冷則結,與氣相搏相痛。因重遇于寒,血結彌甚,變成血瘕,亦令月水痞澀不通。

    五、半產候

    半產,謂妊娠兒骨節腑臟漸具,而日月未足便產也。多因勞役驚動所致,或觸犯禁忌,亦然也。

    三十一、產后月水不利候

    手太陽、少陰之經,主下為月水。太陽小腸之經,少陰心之經也,心主血脈。因產傷動血氣,其后虛損未復,而為風冷客于經絡,冷搏于血,則血凝澀,故令月水不利也。

    三十二、產后月水不調候

    夫產傷動血氣,虛損未復,而風邪冷熱之氣客于經絡,乍冷乍熱,冷則血結,熱則血消,故令血或多或少,乍在月前,乍在月后,故為不調也。

    三十三、產后月水不通候

    夫產傷動血氣,其后虛損未平復,為風冷所傷。血之為性,得冷則凝結。故風冷傷經,血結于胞絡之間,故令月水不通也。凡血結月水不通,則變成血瘕,水血相并,后遇脾胃衰弱,肌肉虛者,變水腫也。

       

    三十四、產后帶下候

    帶下之病,由任脈虛損。任脈為經絡之海。產后血氣勞損未平復,為風冷所乘,傷于任脈,冷熱相交,冷多則白多,熱多則赤多也,相兼為帶下也。

    又云∶帶下有三門,一曰胞門,二曰龍門,三曰玉門。產后屬胞門,謂因產傷損胞絡故也。


    三十五、產后崩中惡露不盡候

    產傷于經血,其后虛損未平復,或勞役損動,而血暴崩下,遂因淋瀝不斷時來,故為崩中惡露不盡。

    風崩中,若小腹急滿,為內有瘀血,不可斷之;斷之終不斷,而加小腹脹滿,為難矣。

    若無瘀血,則可斷,易治也。

    一、養小兒候

    經說∶年六歲以上為小兒,十八以上為少年,二十以上為壯年,五十以上為老年也。其六歲已還者,經所不載,是以乳下嬰兒病難治者,皆無所承按故也。中古有巫方,立小兒《顱囟經》以占夭壽,判疾病死生,世所相傳,始有小兒方焉。逮乎晉宋,推諸蘇家,傳襲有驗,流于人間。

    小兒始生,肌膚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則令筋骨緩弱。宜時見風日,若都不見風日,則令肌膚脆軟,便易傷損。皆當以故絮著衣,莫用新綿也。天和暖無風之時,令母將抱日中嬉戲,數見風日,則血凝氣剛,肌肉硬密,堪耐風寒,不致疾病。若常藏在幃帳之內,重衣溫暖,譬如陰地之草木,不見風日,軟脆不任風寒。又當薄衣,薄衣之法,當從秋習之,不可以春夏卒減其衣,則令中風寒。從秋習之,以漸稍寒,如此則必耐寒。冬月但當著兩薄襦,一復裳耳,非不忍見其寒,適當佳耳。愛而暖之,適所以害之也。又當消息,無令汗出,汗出則致虛損,便受風寒。晝夜寤寐,皆當慎之。

    其飲乳食哺,不能無痰癖,常當節適乳哺。若微不進乳,仍當將護之。凡不能進乳哺,則宜下之,如此則終不致寒熱也。

    又,小兒始生,生氣尚盛,無有虛勞,微惡則須下之,所損不足言。及其愈病,則致深益。若不時下,則成大疾,疾成則難治矣。其冬月下之,難將護,然有疾者,不可不下。夏月下之后,腹中常當小脹滿,故當節哺乳將護之,數日間。又節哺之,當令多少有常劑。

    兒稍大,食哺亦當稍增。若減少者,此是腹中已有小不調也。盒飯微將藥,勿復哺之,但當乳之,甚者十許日,輕者五六日,自當如常。若都不肯食哺,而但飲乳者,此是有癖,為疾重,要當下之。不可不下,不下則致寒熱,或吐而發癇,或致下利,此皆病重,不早下之所為也,則難治。先治其輕時,兒不耗損,百病速除矣。

    小兒所以少病癇者,其母懷娠,時時勞役,運動骨血,則氣強、胎養盛故也。若待御多,血氣微,胎養弱,則兒軟脆易傷,故多病癇。

    兒皆須著帽、項衣,取燥,菊花為枕枕之。兒母乳兒,三時摸兒項風池,若壯熱者,即須熨,使微汗。微汗不瘥,便灸兩風池及背第三椎、第五椎、第七椎、第九椎兩邊各二壯,與風池凡為十壯。一歲兒七壯,兒大者,以意節度,增壯數可至三十壯,唯風池特令多,七歲以上可百壯。小兒常須慎護風池,諺云∶戒養小兒,慎護風池。風池在頸項筋兩轅之邊,有病乃治之。疾微,慎不欲妄針灸,亦不用輒吐下,所以然者,針灸傷經絡,吐下動腑臟故也。但當以除熱湯浴之,除熱散粉之,除熱赤膏摩之,又以臍中膏涂之。令兒在涼處,勿禁水洗,常以新水洗。

    新生無疾,慎不可逆針灸。逆針灸則忍痛動其五脈,因喜成癇。河洛間土地多寒,兒喜病痙。其俗生兒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頰以防噤。有噤者,舌下脈急,牙車筋急,其土地寒,皆決舌下去血,灸頰以防噤。江東地溫無此疾。古方既傳有逆針灸之法,今人不詳南北之殊,便按方用之,多害于小兒。是以田舍小兒,任自然,皆得無橫夭。

    又云∶春夏決定不得下小兒。所以爾者,小兒腑臟之氣軟弱,易虛易實,下則下焦必益虛,上焦生熱,熱則增痰,痰則成病。自非當病,不可下也。

    二、變蒸候

    小兒變蒸者,以長血氣也。變者上氣,蒸者體熱。變蒸有輕重,其輕者,體熱而微驚,耳冷、髖亦冷,上唇頭白泡起,如死魚目珠子,微汗出,而近者五日而歇,遠者八九日乃歇;其重者,體壯熱而脈亂,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輒吐,無所苦也。變蒸之時,目白睛微赤,黑睛微白,亦無所苦。蒸畢,自明了矣。

    先變五日,后蒸五日,為十日之中熱乃除。變蒸之時,不欲驚動,勿令旁邊多人。變蒸或早或晚,根據時如法者少也。

    初變之時,或熱甚者,違日數不歇,審計日數,必是為蒸,服黑散發汗;熱不止者,服紫雙丸,小瘥便止,勿復服之。其變蒸之時,遇寒加之,則寒熱交爭,腹痛夭矯,啼不止者,熨之則愈。

    變蒸與溫壯、傷寒相似,若非變蒸,身熱、耳熱、髖亦熱,此乃為他病,可為余治;審是變蒸,不得為余治。

    其變日數,從初生至三十二日一變,六十四日再變,變且蒸;九十六日三變,一百二十八日四變,變且蒸;一百六十日五變,一百九十二日六變,變且蒸;二百二十四日七變,二百五十六日八變,變且蒸;二百八十八日九變,三百二十日十變,變且蒸。積三百二十日小變蒸畢。后六十四日大蒸,后六十四日復大蒸,后百二十八日復大蒸,積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畢也。

    三、溫壯候

    小兒溫壯者,由腑臟不調,內有伏熱,或挾宿寒,皆搏于胃氣。足陽明為胃之經,主身之肌肉,其胃不和調,則氣行壅澀,故蘊積體熱,名為溫壯。

    候小兒大便,其糞黃而臭,此腹內有伏熱,宜將服龍膽湯;若糞白而酢臭,則挾宿寒不消,當服紫雙丸。輕者少服藥,令默除之;甚者小增藥,令微利。皆當節乳哺數日,令胃氣和調。若不節乳哺,則病易復,復則傷其胃氣,令腹滿。再、三利尚可,過此則傷小兒矣。

    四、壯熱候

    小兒壯熱者,是小兒血氣盛,五臟生熱,熏發于外,故令身體壯熱。大體與溫壯相似,而有小異?;驋斗鼰?,或挾宿寒。其挾伏熱者,大便黃而臭;挾宿寒者,糞白而有酸氣。

    此二者,腑臟不調,冷熱之氣俱乘腸胃。蘊積染漸而發,溫溫然熱不甚盛,是溫壯也;其壯熱者,是血氣盛,熏發于外,其發無漸,壯熱甚,以此為異。若壯熱不歇,則變為驚,極重者,亦變癇也。

    五、驚候

    小兒驚者,由血氣不和,熱實在內,心神不定,所以發驚,甚者掣縮變成癇。

    又小兒變蒸,亦微驚,所以然者,亦由熱氣所為。但須微發驚,以長血脈,不欲大驚。大驚乃灸驚脈,若五六十日灸者,驚復更甚,生百日后灸驚脈,乃善耳。

    三十、時氣病候

    時氣病者,是四時之間,忽有非節之氣,如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熱而反冷,秋時應涼而反熱,冬時應寒而反溫。其氣傷人,為病亦頭痛、壯熱,大體與傷寒相似,無問長幼,其病形證略同。言此時通行此氣,故名時氣。世亦呼為天行。

    三十一、天行病發黃候

    四時之間,忽有非節之氣傷人,謂之天行。大體似傷寒,亦頭痛壯熱。其熱入于脾胃,停滯則發黃也。脾與胃合,俱象土,其色黃,而候于肌肉。熱氣蘊積,其色蒸發于外,故發

    三十二、時氣腹滿候

    時氣之病,是四時之間,忽有非節之氣傷人,其病狀似傷寒,亦頭痛壯熱也。而腹滿者,是熱入腹,與臟氣相搏,氣痞澀在內,故令腹滿。若毒而滿者,毒瓦斯乘心,煩懊者死。

    三十三、時氣病結熱候

    時氣之病,是四時之間,忽有非節之氣傷人,其病狀似傷寒,亦頭痛壯熱。熱入腹內,與腑臟之氣相結,謂之結熱。熱則大小腸痞澀,大小便難而苦煩熱是也。

    三十四、敗時氣病候

    時氣之病,是四時之間,忽有非節之氣傷人,其病狀似傷寒,亦頭痛壯熱。若施治早晚失時,投藥不與病相會,致令病連滯不已,乍瘥乍劇,或寒或熱,敗壞之證,無常是也。

    六十四、注候

    注之言住也,謂之風邪鬼氣留人身內也。人無問大小,若血氣虛衰,則陰陽失守,風邪鬼氣因而客之,留在肌肉之間,連滯腑臟之內?;蚱つw掣動,游易無常,或心腹刺痛,或體熱皮腫,沉滯至死。死又注易傍人,故為注也。

    小兒不能觸冒風邪,多因乳母解脫之時,不避溫涼暑濕,或抱持出入,早晚其神魂軟弱,而為鬼氣所傷,故病也。

    六十五、尸注候

    尸注者,是五尸之中一尸注也。人無問大小,腹內皆有尸蟲,尸蟲為性忌惡,多接引外邪,共為患害。小兒血氣衰弱者,精神亦羸,故尸注因而為病。其狀沉默,不的知病處,或寒熱淋瀝,涉引歲月,遂至于死。死又注易傍人,故名之為尸注也。

    六十六、蠱注候

    人聚蟲蛇雜類,以器皿盛之,令相啖食,余一存者,即名為蠱,能變化?;螂S飲食入腹,食人五臟。小兒有中者,病狀與大人、老子無異,則心腹刺痛,懊悶。急者即死,緩者涉歷歲月,漸深羸困,食心臟盡,痢血,心臟爛乃至死。死又注易蠱人,故為蠱注也。

    六十七、陰腫候

    足少陰為腎之經,其氣下通于陰。小兒有少陰之經虛而受風邪者,邪氣沖于陰,與血氣相搏結,則陰腫也。

       

    六十八、腹脹候

    腹脹,是冷氣客于臟故也。小兒腑臟嫩弱,有風冷邪氣客之,搏于臟氣,則令腹脹。若脾虛,冷移入于胃,食則不消。若腸虛,冷氣乘之,則變下痢。

    一百九、解顱候

    解顱者,其狀小兒年大,囟應合而不合,頭縫開解是也。由腎氣不成故也。腎主骨髓,而腦為髓海;腎氣不成,則髓腦不足,不能結成,故頭顱開解也。

    一百十、囟填候

    小兒囟填,由乳哺不時,饑飽不節,或熱或寒,乘于脾胃,致腑臟不調,其氣上沖所為也。其狀,囟張如物填其上,汗出,毛發黃而短者是也。若寒氣上沖,即牢硬;熱氣上沖,即柔軟。

    又,小兒脅下有積,又氣滿而體熱,熱氣乘于臟,臟氣上沖于腦囟,亦致囟填。又,咳且啼,而氣乘臟上沖,亦病之。啼甚久,其氣未定,因而乳之,亦令囟填。所以然者,方啼之時,陰陽氣逆上沖故也。

    一百十一、囟陷候

    此謂囟陷下不平也。由腸內有熱,熱氣熏臟,臟熱,即渴引飲。而小便泄痢者,即腑臟血氣虛弱,不能上充髓腦,故囟陷也。

    一百十二、重舌候

    小兒重舌者,心脾熱故也。心候于舌,而主于血;脾之絡脈,又出舌下。心火、脾土二臟,母子也,有熱即血氣俱盛。其狀,附舌下,近舌根,生形如舌而短,故謂之重舌。

    一百十三、滯頤候

    滯頤之病,是小兒多涎唾,流出漬于頤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脾之液為涎,脾氣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令涎流出,滯漬于頤也。

    一百五十五、丹候

    風熱毒瓦斯客于腠理,熱毒搏于血氣,蒸發于外,其皮上熱而赤,如丹之涂,故謂之丹也。若久不瘥,即肌肉爛傷。

    一百五十六、五色丹候

    五色丹,發而變改無常,或青、黃、白、黑、赤。此由風毒之熱,有盛有衰,或冷或熱,故發為五色丹也。

    一百五十七、赤黑丹候

    丹病,本是毒熱折于血氣,蘊蒸色赤,而復有冷氣乘之,冷熱互交,更相積瘀,令色赤

    一百五十八、白丹候

    丹,初是熱毒挾風,熱搏于血,積蒸發赤也。熱輕而挾風多者,則其色微白也。

    一百五十九、丹火候

    丹火之狀,發赤,如火之燒,須臾漿起是也。

    二百五、三蟲候

    三蟲者,長蟲、赤蟲、蟯蟲也,為三蟲,猶是九蟲之數也。長蟲,蛔蟲也,長一尺,動則吐清水而心痛,貫心即死。赤蟲,狀如生肉,動則腸鳴。蟯蟲至細微,形如菜蟲也,居胴腸間,多則為痔,劇則為癩,因人瘡處,以生諸癰、疽、癬、、、疥、齲蟲,無所此既九蟲之內三者,而今則別立名,當以其三種偏發動成病,故謂之三蟲也。

    二百六、蛔蟲候

    蛔蟲者,九蟲內之一蟲也。長一尺,亦有長五六寸者?;蛞蚋K虛弱而動,或因食甘肥而動。其動則腹中痛,發作腫聚,行來上下,痛有休止,亦攻心痛??谙餐孪鸭扒逅?,貫傷心者則死。

    診其脈,腹中痛,其脈法當沉弱而弦,今反脈洪而大,則是蛔蟲也。


    二百七、蟯蟲候

    蟯蟲者,九蟲內之一蟲也。形甚細小,如今之蟲狀。亦因腑臟虛弱而致發動,甚者則成痔、、、疥也。

    二百八、寸白蟲候

    寸白者,九蟲內之一蟲也。長一寸而色白,形小褊。因腑臟虛弱而能發動?;蛟骑嫲拙?,以桑樹枝貫串牛肉炙食,并食生粟所作?;蛟剖成~后,即飲乳酪,亦令生之。其發動則損人精氣,腰腳疼弱。

    又云∶此蟲生長一尺,則令人死也。

    二百九、脫肛候

    脫肛者,肛門脫出也。肛門,大腸之候,小兒患肛門脫出,多因痢大腸虛冷,兼用氣,故肛門脫出,謂之脫肛也。

    原標題:諸病源候論
    上一篇:千金食治下一篇:沒有了

    猜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