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qssos"><nav id="qssos"></nav></dd>
  • <nav id="qssos"><strong id="qssos"></strong></nav>
  • 首頁 > 醫藥資訊頻道 > 時辰養生 > 亥時
    12時辰 —

    亥時養生(21:00~23:00)

    亥時簡介

    亥時指上午21點到23點,此時三焦經(手少陽三焦經)當令。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時三焦能通百脈。人如果在亥時睡眠,百脈可得到最好的休養生息,對身體對美容十分有益。百歲老人有個共同特點,即在亥時睡覺?,F代人如不想此時睡覺,可聽音樂、看書、看電視、練瑜伽,但最好不要超過亥時睡覺。

    1. 時辰:亥時。又名人定、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

    2. 對應時間:21:00~23:00

    3. 對應經絡:三焦經

    亥時三焦經當令

    亥時是指晚上21~23時,這個時候是三焦經當令。

    三焦指連綴五臟六腑的那個網膜狀的區域??梢员Wo臟腑,為油脂體膜,故稱為“焦”?!∪挂欢ㄒ〞?,不通則病。

    三焦可使全身水道通暢。人體中的水液之所以能夠正常排泄,這與三焦的作用是分不開的。

    此外,三焦可通行元氣。元氣在腎,由先天之精所化,依靠后天之精滋養。元氣通過三焦而輸布全身的五臟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發、推動各個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所以說三焦是元氣通行的道路。

     

    亥時養生原則

    亥時宜享受性愛

     

    從古時候起,中外的醫學家就開始爭論什么時辰過性生活最合適。上古彭祖認為,當大寒大熱、大風、大雨、日蝕、月蝕、地震、雷電之時為天地交感、陰陽錯亂,不宜同房。飯飽、喜怒恐懼、酒醉時亦不宜同房,否則,不僅傷其身,尤損其子。

    亥時適宜性愛”有以下理由:因為性活動需要付出較大的體力,亥時行房事后可以立即入睡,使雙方得到充分的休息,第二天可以保持充沛的精力。

    需要注意的是,最好在22:30左右入睡,這樣才能保證子時熟睡,并保證新的一天正常、平穩地開始,我們的生活、生命也因此而不斷延續。

     

    養生訣:1時精神最佳動,記憶力強勤學功。22時白細胞猛增,免疫力強入睡好。

    養生法:安睡以養元氣,環境宜靜,排除干擾,“睡不厭蹴。覺不厭舒”,即睡時可屈漆而臥,醒時宜伸腳舒體,使氣血流通,不要只固定一種姿勢。

     

    亥時注意事項

    睡前保持平靜,少喝水,及時入睡。

     

    亥時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呢?

    保持心境平靜

    從亥時之初(21點)開始到寅時之初(3點),是人體細胞休養生息、推陳出新的時間。人到此時要收藏興奮,保持心境平靜。睡前要做到不生氣、不狂喜、不大悲。

     

    睡前少喝水

    亥時氣血流至三焦經,而三焦經掌管人體諸氣,是人體血氣運行的主要通道,上肢及排水的腎臟均屬三焦經掌管范疇。此時陰氣極盛,要保持五臟安靜,以利于睡眠,睡前要少喝水,容易水腫的人尤不宜多喝水。

     

    及時入睡

    亥時三焦可通百脈。人如果在亥時睡眠,百脈就會得到休養生息,對身體十分有益。最好在22:30左右入睡。

     

    注意事項:

    宜:入睡——亥時百脈通,養身養嬌容。

    宜:生氣發怒。

    1、容易水腫的人睡前不宜多喝水。

    2、睡前最好不要飲茶,飲茶會使精神興奮,影響睡眠,甚至失眠。

     

    亥時的食譜

    安眠食物:香蕉、菊花茶、溫奶、酸奶、小米、杏仁、核桃、大棗、蓮子。

    安神食譜:桂圓蓮子湯、酸棗仁湯、三味安眠湯、養心粥、百合綠豆乳。

     

    亥時常識

    三焦經欠佳的常見癥狀:

    實證:淋巴發炎、偏頭痛、肩膀酸痛、頸側酸痛無力、發熱、耳鳴、小便異常等。

    虛證:免疫力下降、易疲勞、上肢無力、腹部堵脹、呼吸困難、畏寒等。

     

    三焦經養生按摩:

    三焦起于關沖穴止于絲竹空穴,計23個穴位。它在人體里的地位相當于西醫所說的“內分泌系統”。一旦三焦經發生堵塞,就會出現各種“內分泌失調”的癥狀。

    1、可從起點到止點順序按摩,有疏通經絡效果;

    2、也可依穴位的主治病癥,重點按摩。

     

    注:經絡按摩手法講究較多,如是治病性按摩,建議到專業機構進行。

     

    說兩句吧

    網友評論

    驗證碼 看不清,換張圖片?

    你還可以輸入250個字

     
    健康養生大數據